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模式转变后,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大幅增加,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硕士生整体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硕士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本研究旨在了解高等教育学硕士就业变化的趋势,以能够促进毕业生更好地就业。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以厦门大学为案例,主要分析了2001—2010年毕业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就业流向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成因和解决策略。
研究发现,2001-2010届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在就业流向上呈现如下特征:
1.在地域流向上:2001-2006年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从2007年开始,毕业生就业区域有向中西部分散的趋势。家庭(包括父母、婚恋)因素在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上的影响力有增大的趋势,发展机会仍是毕业生地域选择的重要因素。
2.在城市级别流向上: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就业。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时,“生活舒适”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收入高、机会多”则是第二位。随着城市级别的降低,毕业生对收入和就业机会因素的要求降低,而对生活舒适因素的要求不断提高。
3.在岗位流向上:近十年来硕士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主要集中在高校。从2007年开始,毕业生从事工作逐渐多元化,从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单位就业到逐渐分散为面向企业、其它事业单位就业,从主要从事学术型岗位到逐渐主要从事行政型岗位。专业对口和符合个人兴趣是影响其就业岗位选择的第一位因素,发展空间是第二位的影响因素,多数人在选择就业岗位并不看重收入因素。
4.就业流向存在性别差异,女硕士就业压力大。男生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就业的比例高于女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的比例也均高于女生,在公司和其他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女生的比例要高于男生。
在影响就业选择的因素上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看重收入、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因素,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更看重生活舒适和符合个人兴趣,并不看重收入因素。
通过调查还发现,近两年来的毕业生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而专业知识脱离实际需求、学术型的培养模式不适应当今毕业生的就业需要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毕业生的策略:
1.分类培养,探讨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
高等教育学硕士必须实行分类培养,即分为学术科研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个基本方向,并且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调整课程的知识结构,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调整师资结构,实行分类指导,并建立配套的评价体系。
2.面向就业需要,培养核心竞争力
在硕士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志向,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学生就业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3.学生应合理规划,做好就业准备
硕士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主动寻找各种锻炼机会。在专业学习或者课外实践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用心学习一些将来工作可能用到的知识或能力,为未来工作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