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跟骨解剖形态复杂、结构不规则、骨折多累及关节面,且致伤后关节面压缩、塌陷、粉碎严重,骨折复位较困难,关节面复位精度不高,致残率高。探讨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科收治的系统随访的45例(56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38例(46足)、女7例(10足);年龄(l5-59)岁,平均年龄(34.31±11.41)岁,左足19例、右足15例、双足11例,依据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4例、SandersⅢ型38例、SandersⅣ型14例。高处坠落伤41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1例。9例合并椎体骨折、1例合并创伤性脑损伤、7例合并其它骨折。积极完善术前检查,骨折粉碎严重的患者行快速成型技术(RapidPrototyping, RP)制作骨折模型,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包括锁定钢板组和普通钢板组)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术中恢复跟骨解剖形态;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Bolh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观察和比较术中使用锁定钢板组(21例)和普通钢板组(24例)术后Bolher角恢复情况。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分,观察患者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5例(56足)术后均获8-40个月随访,平均18.6个月,患者术后骨折均骨性愈合。有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3例患者术后切口渗出较多、术区皮缘部分变黑,其中2例经积极换药、抗生素应用预防感染,3周后切口干燥、创面愈合,1例术后皮肤坏死,钢板外露,后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皮瓣存活,骨折愈合良好;3例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其中2例经保守、对症处理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1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按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优30足、良19足、可7足,差0足,优良率为87.50%。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Bolher角和Gissane角变化行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锁定钢板组和普通钢板组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后Bolher角恢复情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得到普遍认可,对于粉碎严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骨折模型,微创、精确指导手术治疗;能够较好的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和距下关节面平整;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足部功能,降低致残率。严格把握跟骨骨折的手术适应症,对于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可行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前应注意局部软组织损伤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应操作轻柔、力求骨折复位准确、可靠,恢复距下关节面平整。避免副损伤和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粉碎严重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不主张行早期距下关节融合术,建议行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以恢复跟骨的解剖形态,同时也为远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提供良好的解剖标志和骨性框架,以取得满意疗效。对于钢板材料的选择,本研究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与本研究锁定钢板多应用于粉碎严重的骨折有关。对于塌陷、粉碎严重的跟骨骨折我们倾向于应用锁定钢板来固定骨折,以增强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足部步态分析仪可以客观、真实的评价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