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两代,文人聚合倾向十分明显,地域性文学社群丛生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基于具体地域空间的文学场景与文学经验的研究对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以及文人结社史都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目前对于明清诗文发展的研究仍多延续传统,重视宏观流派的勾勒与主流作家的个案解读,由此造成对基层文人群体的脉动缺乏细腻关照的现状。为此,笔者以清代杭嘉湖为时空背景,在爬梳资料搜寻二百六十余文人社团的基础上,对基层文人群体进行研究,希图探讨中国文学发展长河中文人写作过程与过程的异同,经验与经验的异同,价值与价值的异同,从而使得基层文学群体对文学发展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推助功用得以强调与凸显。由此也可以为文学现象的考察拓展视野与角度,为文学成果的评价寻绎尺度与坐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与可据资料以及研究设想,重提并厘定文学社群的概念。正文凡四章。第一章为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的出场状态。前两节以杭嘉湖的环境特征与人文传统为展开论述的角度,将基层文学社群所依附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所处的人文传统结合在一起,联系相应的社群活动作一交代。具体而言,对清代杭嘉湖环境特征的解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水”环境模塑文学社群特色;经济繁荣带动文学社群发展;自然环境丰富文学社群创作。对人文传统的解读也是从三个方面入手:文人结社传统助力文学社群发展;隐逸文化传统凸显文学社群特色;书院讲学传统驱动文学社群集结。最后一节从天然成长于地域因子之上的文人群体“熟人关系”网络入手,结合相应案例说明家族、姻亲、师友等相应因素对文学社群形成的重要作用。第二章为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与文学家族。紧承上一章作为出场状态的“熟人社会”一节,更深一步从文学家族角度切入,阐明文学家族作为社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形成与衍化的历史脉络以及对明清江南文学社群的深刻介入;接着以家族文脉的传承光大为视角,阐明其对文学社群前后相继、世代相承的影响,认为家族文脉的传承光大为文学社群的聚合提供了相应的交流环境与知识储备;与此相承的则是清代江南女性作家群体蔚兴,她们在家族文化的背景下,突破传统阈限,为文人结社提供富有特色的群体活动。第三章为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个案研究。首先通过分布于清代不同时期的五个案例来研究清代杭嘉湖文学社群活动的嬗变轨迹,探讨文人群体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心态呈现与文学呈现。接着以活动于康乾之际浙江嘉兴平湖地区的以陆氏与沈氏为主体的结社群体——“陆奎勋结社”为研究切入点,考察时代背景、文学社群与文学家族三个维度相互影响下的社群呈现与文学呈现。第四章为空间视阈下的文学社群举隅。清末硖石镇以蒋学坚、朱昌燕等人为中坚的结社活动频繁,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八次明确的结社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具有典型意义,在心态方面呈现出嘤鸣求友、燕豫抒怀、策略传名以及林泉隐逸四个维度,同时也展现出社群活动内在的人文继承。余论是本文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行文中偏于个案的解读,故而些许文学现象难以涵摄与具体展开,诸如社群活动的能动性、社群活动的内在冲突性、以及清初朝廷禁社与文人自觉反思结社行为在余论中都有触及,是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提供一些思路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