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以记忆力、认知功能、人格、语言以及情感交流减弱或丧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调查显示,欧美国家血管性痴呆患病率0.9%-3.0%,占痴呆性疾病10-50%。在亚洲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老年性痴呆,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血管性痴呆发病率近年来也呈现上升趋势。血管性痴呆不仅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也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血管性痴呆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和有希望治疗的痴呆类型,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普罗布考(probucol),又称为丙丁酚,是1977年最先在美国上市的调节血脂水平的一种药物,该药物的化学结构式与现有的调节血脂水平的药物的化学结构式都不一样。普罗布考虽然可以降低人体胆固醇,但也同样降低人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导致它失去医用价值而淡出市场。但经过专家们20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普罗布考虽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患者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没有加重,可以稳定斑块,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突显出强大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据研究表明,普罗布考还具备抗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衍生因子和白介素-1等炎症细胞因子,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出现狭窄等各种功效,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本课题组以前的研究表明,普罗布考可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为进一步研究普罗布考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口服普罗布考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血脂影响,进一步探讨普罗布考的抗炎调脂作用,为临床防治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本文所有病例均来自2012年11月-2014年1月河北省南皮县人民医院住院或门诊诊断脑梗死病人中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神经内科随访门诊6个月后随访,最后确诊为血管性痴呆患者共80例。按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码,通过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8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两组病例数比例为1∶1,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两组患者加强基础治疗及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抗血小板、降脂、降压等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普罗布考,每天2次,每次0.5g,早、晚餐后各服用1次。两组持续时间为3个月。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采取静脉血,检测血脂以及血清CRP、IL-6、TNF-a、IL-1β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血脂检测采用比色法,CRP检测采用魏氏法,IL-6、TNF-a、IL-1β测定采用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情况,将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普罗布考组患者血清LDL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下降幅2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RP、IL-6、TNF-a、IL-1β也较治疗前显著下降,降低幅度都在30%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LDL、CRP、IL-6也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布考组与对照组比较,普罗布考组血浆LDL、CRP、IL-6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比较:普罗布考组MMSE评分较对照组及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ADL评分比较:普罗布考组MMSE评分较对照组及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结论: 1.普罗布考可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2.普罗布考可以显著降低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CRP,IL-6,IL-1β水平,从一定程度上降低TNF-a水平,提示普罗布考对血管性痴呆具有明显的抗炎症作用,可抑制疾病慢性炎症过程。 3.普罗布考可以明显地降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血胆固醇、LDL水平,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