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物质基础,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载体。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采取多种举措,科学管理林地促进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林地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论文针对我国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构建了现代林地管理模式框架,在深入研究林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分区、分类、分级、分等方法和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林地管理政策、技术保障措施和实现途径,对于提高林地管理水平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反映了下列内容:首先,较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林地在林业发展、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评述了国内外林地管理研究与实践,对我国林地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根据现代管理理论、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林地现代管理的原理是差别化、精细化和适应性管理。管理的本质是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管理的方法是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的综合运用。第二,在深入分析我国林地及管理状况的基础上,从林地管理基本规律和需要出发,论证了我国林地宏观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差别化、精细化、适应性管理理念,提出了现代林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宏观管理系统、管理的模式和内容、管理的层次与组织方式,以及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施监管与控制方式。第三,对林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重点探讨了林地质量分等定级的理论,提出了立地分类修正法和自然质量因素法综合评价等2种林地质量分等定级模式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并区分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全国空间尺度上,利用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自然质量因素法,以省为划分单元,对全国林地质量进行了分等评价,划分了5个等级;在大区域(省级)空间尺度上,分别采用立地分类修正评价法和自然质量因素法,对浙江省和辽宁省进行了林地质量分等评价;在区域(县级)空间尺度上,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例进行了林地质量分级评价。第四,研究提出了林地保护林用规划管理模式。从国家、省、县等三个层次,对林地进行功能区划、经营分类、保护分级、质量分等规划,实施分区施策、分类管理、分级保护、分等利用的差别化管理政策措施。并以全国、安徽省、黑龙江省方正县为例进行分区实践,对具体的政策措施进行研究和论述,并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得以实际应用。第五,研究提出了林地差别化管理的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的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撑措施。政策建议包括经济调节机制、占用征收林地管理措施、林地的法律概念和技术标准以及对相关法律修改的建议。技术支撑包括:实行国家、省、县三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体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将林地落实到现地,构建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利用遥感判读区划与调查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开展林地卫片执法检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等具体措施。第六,本研究的部分成果已在林地管理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对提高林地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三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体系、林地质量自然质量因素法分等定级评价、多级四分差别化管理、林地“一张图”构建等成果或思路,在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得到实践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林地管理科技水平。论文最后对本研究主要结果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