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士祯的“神韵”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集大成的艺术理论,它与中国古代的许多审美范畴,如“道”、“气”、“形神”、“风韵”、“意境”、“自然”、“妙悟”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并且,“神韵”论又同中国古代的儒释道精神息息相关,其自身独特的理论魅力,审美价值和理论意义至今让人们探寻不已。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是需要我们条分缕析地加以澄清和说明的。本论文就是要在前人讨论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神韵”诗境的构成问题以及它的当代意义。宗白华先生曾将“中国艺术三境界”分为“写实”、“传神”和“妙悟”,又说“妙悟”就是玄境。其实,“传神”和“妙悟”都是“神韵”的一种具体表征,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加接近“神韵”的本质罢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多都重传神和写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神韵”说是颇为切合中国古代艺术的特质的。它突出强调了要对人与自然这对审美主客体之间和谐关系进行探讨,这为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另外,它也将对我们现在构建的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努力发掘“神韵”说蕴含的丰富的理论价值,使其能在现有的条件下重获新生,这也是中国当代美学界应该着重探讨的。本论文的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神韵”诗境探源,主要讨论“神韵”的渊源和由来,对“神韵”范畴进行学理的探究和界定,以及作者为何将其界定为一种理想诗境的实际原因,同时也回顾了“神韵”诗论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二部分探究王士祯“神韵”说的哲学基础及其理论背景。主要围绕“神韵”说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以及同清初文艺思想转变的关系层面上来着手,以便突出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间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部分讨论“神韵”说的审美意趣,即深入到“神韵”的内部特质中去,揭示它与“顿悟”、“冲淡”、“无我之境”等哲学美学命题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神韵”的价值所在。第四部分解说“神韵”论的现代审美意义,主要从它的超功利主义和自然人本主义审美观两方面进行诠释和展开。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试图引入一种关系的探讨:将“神韵”作为众多关系中的核心对象,透过其他诗学理论多层次、多角度检视“神韵”背后隐藏的理论内涵和生命精神,从而突出主体在这些审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把“神韵”提升为人渴望追求自由与超越的人格境界的问题上来。笔者以此希望营建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氛围,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学理上的支持。“神韵”诗境其实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美。“神韵”论也不是形而上的理性思辨,而是主张要回归到现实,指导实践和谐人生的诗论。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对人文关怀颇为重视的表现之一。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笔者不敢保证整个论证过程的完美无瑕,只是尽了一个研究者最大的努力——让真理还原于真实。我以为,不只是笔者自己有这种体会,就是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的困惑。“神韵”说的研究直至今日仍是人们难以完全把握的课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其与中国古代的一整套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的价值体系紧密关联着,并且注入了相当浓厚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意识,然而,这却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探讨中更加广泛的摄取有关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思想资源与美学资源,从而发掘出“神韵”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并最终整理出我们中国古典美学所特有的范畴式及整合式的研究模式,为当代中美学文艺学的建设提供智力上的支持。“神韵”说的研究从王士祯生活的康熙朝算起,虽然只有三百多年的时间,但“神韵”思潮却在先秦时就已露出端倪。而“境界”说的首倡者王国维先生也是深受“神韵”说影响的,所以,把“神韵”与“境界”两相结合,换句话说,把“神韵”当作一种诗歌境界进行研究是本人构思这个论题的初衷。至于它的实际意义,我想也只能是在一些基础性的课题上逐步深入发挥,为加深人们对这一古典美学范畴的思考与理解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借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