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阴急阳缓”理论,以临床常用的泻阴补阳针刺法为对照,评价灸法配合闪罐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异常增高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方法:本次研究将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住院部的符合脑卒中诊断及纳入标准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艾灸配合闪罐组)及对照组(泻阴补阳针刺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其中治疗组对患侧上肢采用艾灸法配合闪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受试者每周连续治疗6次,休息1天,连续治疗4周,共计治疗24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于治疗前及每周休息日对患者进行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共计5次。试验结束后对得到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肌张力评级均较前降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治疗组有效率81.5%,对照组有效率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2.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治疗后两组FMA得分均较前降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多变量检验中测量时间*组别的相关性显示F=3.43,P(27)0.05,说明治疗方式与两组患者FMA得分随时间的改善交互效应明显,即两组间FMA得分增长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阴急阳缓”理论的灸法配合闪罐疗法在降低脑卒中后增高的的上肢肌张力及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疗效优于临床常用的泻阴补阳针刺法,建议后期可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