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主要用眼习惯情况及中医体质辨识情况,探讨用眼习惯与近视的关系,总结并提出养成学龄儿童良好用眼习惯,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方法:选取来源于2016年12月至2018-1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视光中心就诊的7到12岁学龄期儿童,经将复方托吡卡胺麻痹睫状肌后,进行综合验光确诊为近视的符合纳入标准儿童566名。分为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轻度近视组,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录入符合要求的所有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近视易感人群调查问卷》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检查。搜集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父母或监护人姓名、父母有无近视、阅读距离、睡眠时间、体检间隔时间、饮食习惯、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平均每日持续用眼时间等。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小瞳验光、散瞳验光眼位等。本次调查人员是在我院工作的眼科医生、视光师及眼科在校研究生组成的技术团队,对本次研究进行指导和监督。由专业的视光师对就诊的儿童进行眼科专科检查,眼科医生负责对接诊的对象进行病情的评估诊断及处理。由多名本专业的在校研究生负责对就诊的儿童进行现场的维护,知情同意签字问卷调查及数据的收集处理。收集的数据首先进行规格化和数量化,对本资料屈光度与父母有无近视、阅读距离、睡眠时间、体检间隔时间、饮食习惯、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平均每日持续用眼时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近视儿童的父母是否近视的人数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不同户外活动时间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每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近距离用眼距离习惯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睡眠时间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每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的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近视儿童的饮食习惯的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是否喜食甜的人数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是否喜食果蔬的人数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是否喜食油腻的人数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近视与遗传因素、近距离用眼时间、用眼距离、睡眠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息息相关。在饮食与近视的关系方面,我们研究表明是否喜食辣与近视没有很大的相关性,但近视与喜食甜、喜食油腻以及不喜食果蔬的饮食习惯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