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动力贯入试验锤击能量测试及锤击数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b_c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风险正在成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现阶段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盛行,对防灾减灾救灾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部分,工程勘察是评价工程场地好坏的重要途径,直接决定着工程建设的安全和造价等。原位测试技术是岩土工程工程勘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在被测试场地的原始位置,在不扰动或者少扰动的情况下,测试天然状态下土体的物理指标进而评价土体的工程性质。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是工程上常用的贯入类原位测试方法。能量传递率是衡量贯入类试验锤击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外对这一指标一般进行现场实测,进而修正贯入试验的锤击数。国内规范中,则尚少考虑贯入试验的锤击能量传递率问题,导致基于贯入试验锤击数的场地评价方法难以与国外进行对比。本文通过在成都平原以及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选取不同试验场地,现场进行不同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通过能量测试仪实测每次锤击的能量传递率,研究常用贯入类试验的锤击效率并评价试验装置的能量传递稳定性,以探讨不同类型动力贯入试验获得的锤击数之间的相关性。完成的工作及主要结论概括如下:1.通过现场不同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锤击能量测定,探讨了不同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能量传递率的分布规律,分析锤击能量传递率与试验深度的相关性。2.采用能量标定法及实测锤击数比对法研究不同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之间的相关性,并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致性。3.通过能量测试仪现场实录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能量传递率,研究标准贯入试验锤击能量传递率的稳定性,并分析了标准贯入试验锤击能量与试验深度的相关性。4.通过现场试验实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的锤击数对比,研究了两种贯入试验锤击数之间的相关性,初步讨论了二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其他文献
局部场地条件近些年来是一个被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在大部分地区对地震动存在放大作用,局部地区也可能出现缩小作用,并对地震灾害的分布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工程在进行抗震设计选用地震动参数时,必须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我国的第五代区划图是以I类基岩场地的计算结果为基准,通过统一场地放大系数调整得到II类场地的地震危险分布图,没有直接给出实际场地的地震危险分布图。因此,本文利用地形坡度法得
房屋既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民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作用下房屋的破坏或倒塌威胁着生命与财产安全,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从区域角度,对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震害风险进行研究,对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随着计算科学与仿真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区域层次精细化仿真方法,而由于区域层次震害验证困难、缺乏与精细化仿真模型配套的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等原因,影响了精细化仿真方法在区域风险评估中的应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等强度以上的地震会对城市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地震动参数能为反应谱设计、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预测模型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对地震灾害的评估,对地震科学考察的进行都有很大帮助。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地震过程能通过密集分布的摄像头实时记录并快速传输处理,以动态图像的形式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如能从中快速准确的提取地震动参数等数据,将会是地震资料的宝库,不仅可以弥补地震台站布置密度的不足
房屋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模型在地震作用强度和建筑物经济损失之间建立关系,是开展地震经济损失评估和构建地震巨灾风险模型的基础。本文以我国具有不同使用功能和结构形式的典型建筑为对象,考察建筑中不同楼层的损失分布、非结构损失、建筑使用功能、结构形式、建筑高度、地震动强度指标等因素对其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建立面向地震巨灾风险模型的典型建筑易损性模型。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面向构建地震巨灾风险模型的需求,以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供水管网已经遍布城市和乡镇,担负着保障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功能。与此同时,城市体量的增大加剧了自身的易损性,地震等致灾因子造成的后果也越发严重,供水管网一旦功能失效不仅影响应急救援工作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城市供水管网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在震前为工程防震提供避险依据,震后为制定应急救援措施提供区位参考,有利于风险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
结构健康监测即对工程结构进行损伤检测和识别,最终的目的即判断灾害发生后结构的损伤程度、位置。基于贝叶斯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是不确定性方法中较热门与先进的方法,近二十年内对于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模型更新研究发展迅速,为了解决高维后验概率密度问题,Beck提出了贝叶斯理论使用马尔可夫蒙特卡洛抽样(MCMC)求解方法,但事实上若是贝叶斯方法基于时程信号的模型更新,待识别参数将会明显的增多。除此之外,随着如今建
多次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局部凸起地形对震害强度、空间分布及地震动传播有着显著影响,尤其是陡坡斜坡顶点和缓坡台塬区域相较于平面自由场地存在着明显的放大作用。我国的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广泛分布的山地环境衍生出了空间形态各异的山地城市,有较多建筑建造于山顶和山坡上,为保障山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在建筑选址与工程地震动参数设计中详细考虑局部凸起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从San Fernando地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南海岛礁建设以及沿海区域重大工程的建设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我国海域区域区划尚未完善,海洋工程面临的地震安全问题突出,亟需开展海域地震动研究。由于我国海洋观测网络起步较晚,海域地震动数据稀缺,数值模拟是当前研究海域地震动的重要手段。相比陆域,构建海域地震动模拟方法的关键在于准确模拟海水-海床流固耦合效应对波传播的影响。本文工作针对基于勒让德谱元构建的流固耦合波动模拟方
同一地震事件引起的两个地点的地面加速度峰值(PGA),地面速度峰值(PGV)和谱加速度(Sa)是相互关联的。目前已有一些地震动强度的空间相关模型,如峰值地面加速度和谱加速度。虽然模型的形式相似,但随着场地间分离距离的增加,相关性的衰减速度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所选择的数据库、用于推导空间相关模型的地震动模型、估算方法和区域地质条件。本文采用日本关东地区记录到的强震动观测数据开展研
开发现地地震预警对于地震防灾减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常用单参数来对现地预警中的目标参数进行估算。但是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于单一地震波特征参数预测后续地震动的统计关系离散性高,不同类型统计关系的预测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针对上述现地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以更准确预测现地地震动为目标,利用日本K-net台网强震动观测数据,在P波到达后1~10s时间窗、以1s为时间间隔,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