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污泥厌氧消化能量转化效率不高,限制了从剩余污泥中回收能量的实际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对污泥厌氧消化所涉及的微生物代谢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设法在中间环节强化能量转化。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有机物被直接稳定至CO2,而自养产甲烷菌和同型产乙酸菌可以利用CO2和H2进行生长代谢。显然,如果系统内存在足够多的H2,有机物中的C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转化成可利用能量CH4,剩余污泥的能量转化效率也就随之提高。本研究课题拟采用向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外加废弃铁屑(WIS)的方式,利用零价铁(Fe0)在厌氧环境中的析氢腐蚀向系统内持续补充H2,以强化上述产甲烷过程,提高污泥厌氧消化能量产率。与此同时,铁腐蚀产生的Fe2+及Fe(OH)2有可能将系统中的高浓度磷沉淀去除。实验研究分4步进行:1)耗氢细菌利用铁腐蚀析氢和外加碳源产甲烷的实验研究;2)零价纳米铁腐蚀析氢对实际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产甲烷及除磷的影响;3)废铁屑腐蚀析氢强化甲烷产率及除磷;4)扩大两级电位差加速铁腐蚀析氢。首先采用性质活泼、反应迅速的零价纳米铁(NZVI)作为铁腐蚀材料。结果发现NZVI在纯水中的析氢腐蚀现象十分明显,伴随产生的Fe2+和OH-并未明显超出产甲烷菌耐受范围,对微生物的毒性效应不是十分明显。微生物可以利用NZVI腐蚀析出的H2和外加的CO2作为代谢底物,产CH4的同时自身进行生长繁殖。0.5g、1.0g、3.0g和5.0g NZVI4天内腐蚀析出的H2被微生物利用后产甲烷量分别为32.8mL、47.5mL、96.9mL和140.4mL。将NZVI用于实际污泥厌氧消化系统(300ml)发现,投加0.5g和1.0g NZVI分别使各系统生成的沼气中CH4含量上升了27.5%和37.4%,最终导致甲烷产率提高42.3%和60.5%。这一结果说明,在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内,微生物可以利用铁腐蚀产生的H2将剩余污泥发酵生成的CO2转化成CH4。反应稳定后,污泥上清液中的PO43--P浓度分别下降了99.7%和99.9%,表明铁腐蚀形成的Fe2+及Fe(OH)2几乎絮凝沉淀了液体中全部的PO43-。选用廉价的WIS作为铁腐蚀材料进行上述实验,10g、20g和30g WIS分别使各系统所产沼气中甲烷含量上升了8.4%、15.5%和20.8%,最终导致甲烷产率提高25.3%、35.9%和44.7%,而上清液中PO43--P浓度分别下降了87.4%、99.9%和99.9%。说明WIS也可以强化产甲烷过程,然而,铁投加量增加而CH4产量未能相应增加的事实说明,WIS的腐蚀速度远不及NZVI。针对WIS析氢腐蚀速度缓慢的问题,最后实验尝试外加废铜屑和活性炭方式来扩大两级电位差,以期加速WIS腐蚀析氢的速度。相比于对照组(只投加10g WIS),10g废铁屑+0.2g废铜屑、10g废铁屑+0.2g活性炭只使沼气中甲烷含量上升了1.4%和2.4%,最终甲烷产率提高了3.6%和8.4%,表明催化剂进一步强化WIS腐蚀析氢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