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是一位严苛的观察家,也是一位对社会有着极强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在《美国牧歌》中,罗斯将犹太身份认同与美国历史文化融于一体,塑造典型的当代美国犹太人形象,展现美国梦幻灭的悲剧,反讽手法则依然是他借以反思现实、剖析人物命运的一把利器。罗斯在《美国牧歌》中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艺术,首先表现在语言层面。罗斯将反讽贯穿到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中,以言语反讽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而清晰的刻画。这种言语反讽艺术在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罗斯通过语言表层意义和真实含义的相悖,凸显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人物命运中的悲剧因素。其次,《美国牧歌》的反讽艺术还表现为情境反讽,即将语言层面的反讽扩展到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情节与场景中,追求在某个具体情境中的整体化反讽效果。罗斯正是通过情节发展与读者预想相悖逆、人物期望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这两种形式,展现出小说人物命运发展的过程,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批判、忧虑和思考。戏拟,是《美国牧歌》反讽艺术的另一种更加宏观的形式。罗斯借用《圣经·创世记》和史诗《失乐园》这种宏伟崇高的结构形式,来叙述普通的美国犹太人失去乐园的故事,使现代的叙述内容与传统的叙述形式之间构成一种张力。同时,他还拉开了神话与现实的距离,表达对犹太人、当代的美国或者说整个人类的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忧虑。在他笔下,美丽的爱情表象之下,婚姻关系往往处于难以协调、难以融洽的不和谐状态。罗斯描绘了现代的“亚当”(瑞典佬)、“夏娃”(多恩)的爱情困境,由此揭示:传统中神圣而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在当代美国社会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与此同时,罗斯还通过对田园牧歌母题的戏拟,使《美国牧歌》成为绝妙的反田园叙事版本,在对理想与堕落、“田园”和“反田园”的对比和思考中,寄予了他对种族、个人命运的关切和不懈探索,及对时代历史文化的尖锐批判和深刻反思。罗斯在《美国牧歌》的创作中出色地运用了反讽艺术,深刻地再现了美国犹太移民的生存现状和命运轨迹,寄予了自己对于当代美国一系列严肃问题的深刻思考,从而确立了他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并因此而赢得了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