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气候变化被证明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其中多半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结构的最小构成细胞,在社区层面推动CO2减排可有效助推国家减碳目标。国家发改委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489号)提出了社区减碳的实验方案。重庆市作为国内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市,率先开始进行低碳社区试点。在目前的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发现,既有社区低碳化改造在研究层面和实践数量上存在很大不足。不同类型的既有社区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问题,影响其社区减碳的关键要素也不同,而在具体操作中未能针对既有社区问题和需求提出适应性低碳化改造策略和评估方法,存在重点不明确等问题,使得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减碳目的。本研究将减碳目标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国家指南、技术人员实施及政府管理要求,通过改善社区自然环境、建筑质量、交通组织、公共设施等,增强空间机能,传承社区文化,形成社区特色产业的触媒效应,提升社区活力,强化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和获得感。将低碳改造转化为社区居民节省支出、改善环境、提高舒适度、健康、安全、生活质量等可参与的行动和可感知的体验,维持社区居民长期参与低碳行动的内生动力。基于重庆主城社区(与碳排放有关的)关键问题和需求,结合《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国家发改委2015)要求,构建重庆主城低碳(既有)社区分类体系,为重庆主城既有社区低碳试点建设提出差异化的(或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关支持政策建议。本研究的结论有:(1)根据前期资料分析与既有社区调研,针对不同社区的问题和需求,提出低碳社区分类体系,通过采用类型划分-关键要素(优先问题)-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路径-政策建议的研究框架。(2)通过梳理国家发改委《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2015)的城市既有社区试点建设的8类一级指标,分析各类问题需求与碳排放的相关性,结合典型既有社区居民的低碳问题和改造需求,针对城市既有社区低碳试点改造提出生境营造类、节能改造类、绿色出行类、设施更新类、产业创新类、文化传承类、低碳运营类等7种类型。(3)通过对技术人员、管理部门以及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的调研,将不同主体的问题需求进行排序,选择不同类型社区的关键要素(优先问题),构建不同类型低碳社区的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每个类型的低碳试点社区主要评价指标控制在3-5个指标,有利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4)分析各主体在低碳社区改造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不同类型社区的关键问题与不同的实施主体相对接,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提出基于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的低碳试点社区的实施路径和行动清单。(5)从社区土地政策、环境政策、管理政策、认证方式等方面,提出支撑低碳社区改造的相关政策建议。提出每个类型低碳社区的认证方法,对改造结果进行评价和认证,将每个类型评价为三个等级,颁发相应标识,以鼓励低碳社区建设的成果。本文对社区关键问题和碳排放影响因素相关性进行了定性的分析研究,提升了社区低碳改造要素与低碳化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相关性研究为导向,构建低碳社区分类改造的分类方法、指标体系和实施途径,并依此为基础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低碳社区的低碳化分类改造提供了规划方法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