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概念的高土石坝渗透破坏评价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ieys75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库大坝是减少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主要工程手段,由于其工程安全的重要性,特别是工程失事后对下游的生命、财产、环境等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人们对现有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程度要求正逐步提升,并渐渐由“工程安全”向“工程风险”的观念转变。本文基于风险概念,针对高土石坝的渗透破坏评价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考虑到美国大坝建设及管理起步较早,且我国与美国的大坝安全管理背景及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美国的大坝安全管理制度为例,从水库大坝的风险管理入手,整理总结了美国大坝的安全管理制度及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并以奥洛维尔水库溢洪道事故为出发点,探讨了水库大坝风险管理在降低大坝事故风险方面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水库大坝风险管理理念的转化提供了帮助,认为在下一阶段的大坝安全管理过程中需强化风险概念,正视风险,正确认识水库大坝存在的客观风险,并大力发展相关技术手段,从而更好的控制风险、保障大坝及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渗透破坏是土石坝除漫顶溃坝外最主要的破坏形式,且现阶段暂无适用于渗透破坏风险的快速研判指标和方法。对于土石坝而言,相对较大的渗流通常集中于土石坝的防渗体部位,进而导致溃坝,而渗流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防渗系统的完整性,还与坝高、坝体形状、防渗体形状及库水位等因素息息相关。防渗系统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大坝的渗流安全水平,但该指标很难定量进行表达。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种薄防渗体土石坝在稳定渗流条件下的渗流状态概化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较为精确和快速地计算防渗系统渗透系数的整体表观值。同时,介绍了防渗系统评价系数这一概念,建议了以防渗系统评价系数作为评价指标的渗流安全状态简化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多个可压缩的和不可压缩的薄防渗体土石坝工程算例,证明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薄防渗体土石坝的渗流破坏状态与风险的评价。3、在薄防渗体土石坝稳定渗流状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大坝的渗透破坏风险受运行时间和库水位影响较大,本文基于有限案例的数据库,提出了一种基于工程类比评价方法的渗透破坏概率计算方法,同时,针对当前缺乏混凝土面板坝溃坝资料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渗透破坏失效概率计算方法。考虑到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最终提出了一种结合上述两种计算方法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在综合评价计算方法中,采用贝叶斯分析方法将大坝投入安全运行后的运行过程进行逐个时间段的计算,并采用工程类比的方法对贝叶斯方法中先验分布的参数进行调整,进而反映出大坝的实际运行状态。对于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各分析时段内的动态渗透破坏失效概率等于两种单一方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对数平均值。据此,则可以建立起混凝土面板坝渗透破坏失效概率与防渗系统评价系数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此方法应用于三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算例,证明本方法能够较好的区分面板坝的风险状态,并且可以动态地计算出混凝土面板坝的渗透破坏概率,从而更好地为高土石坝风险评价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对安钢35t转炉炼钢—连铸系统生产安全有明显威胁的作业条件进行危险性等级分析,从而找出整个过程中应特别关注、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安全防
物流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受限于人才、资金、实践基地等诸多因素,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践教学效果都差强人意。以物流管理专业物流技术与装备课程实践教学为例,提出
根据新兴铸管公司的生产实际,介绍了消失模铸造中提高真空度、减少真空压力波动以及提高造型砂透气性等改进措施,该措施使新兴铸管的消失模铸造成型率由56%提高到85%以上,在同行业
对600MPa级钢板采用不同的生产控制工艺,得出相同成分体系下不同轧制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同时可通过TMCP工艺改进成分体系,达到优化成分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通过对钢坯在炉内加热过程中的氧化机理和现象的分析,探讨了炉内气氛、加热时间、加热温度以及钢的化学成份对钢坯氧化过程的影响,并结合生产实际操作给出了若干改善或减少钢坯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俄两国逐步加深的文化交流,要求民办高校重新思索俄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培养学生"文化交流"的意识。在众多开设了俄语课程的高校中,民办高校办学
<正>近日,江苏井神盐化股份有限公司淮安碱厂投料试生产仪式在碱厂重碱车间举行。6Mt/a联碱(一期)技改项目,是苏盐集团实施增长转型战略,发挥资源优势,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
介绍了控轧控冷参数是影响冷镦钢SWRCH35K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确定该钢种控轧控冷工艺的具体参数.
伴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推行,实践中出现了信息公开的"异化"现象,申请人并非基于实现知情权而频繁启动信息公开。导致申请人权利滥用的因素是多元的,有必要将其放置在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