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丁玲是一位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她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一个浪来,被托上云霄,一个波去,又被沉入海底。”在政治生涯中,没有哪一位女性作家比她更辉煌,更困惑,更痛苦,甚至更悲壮。当我们审视丁玲的一生时,可以发现现实社会的政治动荡深深影响了她的创作,但扎根其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和个性主张始终以暗流的方式存在于她的作品之中。丁玲往往是主观上力挺着主流话语,而其对女性特有的关照和风格个性的语言却不由自主的流露笔端。她就这样,始终处于两种状态的焦灼与矛盾中,任凭两股洪流激荡出风格迥异的文字。丁玲最早登上文坛,便以《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显示出特有的自由精神和女性气质。她笔下的新女性,在现代文明的大都市中寻找梦想,勇于崭露头角、不屈不挠。但她们的追求却一次次的幻灭,生活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之中。此时的丁玲,思想大胆而开放,文风别具一格,深刻地表达着女性独特的自我意识,以惊人的直率努力开掘女性复杂深邃的内心世界,以满腔的热情倾诉个性解放、女性自由等命题。随着革命浪潮的涌动,左翼运动和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丁玲的文艺思想,她的身份也逐渐由一名自由主义作家变为革命事业的参与者,甚至是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领导者。丁玲带着真诚的信仰,虔诚的改造着自己的思想,实践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创作出一大批贴近底层群众、弘扬时代精神、迎合主流话语的作品。然而,已根植在她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依然时常弥漫在她的创作中,增加她作品的立体感,使其有更广阔和更深层的解读空间。丁玲在一次次的角色转变中,经历着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体现在创作上,出现了许多与她当时的文学主张不一致的作品或作品片断。本文试图通过“孤独与求索”、“追求与困惑”、“时代与个人”三个部分分析丁玲创作历程的动荡曲折,揭示她在一次次角色转变中的矛盾和痛苦,以及体现在小说创作上的不适应。丁玲本质上是一个艺术气息很浓厚的人,可以说是她那一辈作家中最有才华的人之一。但她的文学道路却是如此的坎坷不平,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这不仅仅源于时代的风云动荡,更与丁玲独特的个性和人生选择密切相关。丁玲骨子里是位个性张扬的新时代女性,她所崇尚的是本真的自在的叙述。但由于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这个环境给丁玲自由快意的叙述带来了些许限制,那就是自我意识需要服从于国家宏大叙事话语。但这个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她的创作生命力,在外界压制、自我克制下喘息的丁玲如从室外移植到室内的盆景,被修修剪剪,在阵痛之后伸展出别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