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器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中,对于青铜器产地即铸铜遗址的研究是中国青铜器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也是冶金考古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文章研究的是全国东周时期的铸铜遗址,研究范围是除西藏、海南和台湾地区以外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包括港澳地区。为了更好地阐述东周时期各个铸铜遗址所代表和体现区域性的青铜文化的特点,文章按照文化属性对全国进行区域划分,采用李伯谦先生在《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分区系统》一文中所提到的分区方法。中原青铜文化区分为齐鲁文化区、燕文化区、周郑晋卫文化区、秦文化区、楚文化区和吴越文化区;非中原青铜文化区分为巴蜀文化区、百越文化区、西南夷文化区、北方青铜文化区、甘青青铜文化区以及新疆青铜文化区。文章分成十四个章节进行论述。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十四章为结语;第二章至第十三章分别论述中原青铜文化区和非中原青铜文化区的各文化区的相关特点,包括该文化分布区的自然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该文化区青铜文化的特点、该文化区铸铜遗址的发掘情况以及对该文化区铸铜遗址相关特点的小结。文章的重点在于分析铸铜遗址所反应的该文化区是否具备独立铸造青铜器的能力。另外,在如何确定一个遗址是铸铜遗址的问题上,文章做了简化处理。在这里文章确定遗址是铸铜遗址的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为有铸范出土,间接证据为有其他的相关遗物出土,如出土铜渣、坩埚等。有直接证据出土可以明确说明此遗址就是铸铜遗址;而有间接证据出土则只能说明此遗址有可能是铸铜遗址。文章通过对东周时期各青铜文化区青铜文化的特点以及该文化区铸铜遗址的发掘情况的叙述和相关探讨,认为在东周时期的各青铜文化区内,都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青铜器铸造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