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出现在语言之中,是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更是我们生活和经验的一种映射模式,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跨域映射方式,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认知工具,它意味着我们用熟悉的或者具体的概念去解释不熟悉的或者抽象的概念。因此,对于隐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这标志着隐喻的研究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本著作里,作者Lakoff and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他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认知的过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作品《最蓝的眼睛》中的概念隐喻。全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来阐明文中出现的概念隐喻现象,并分析这些概念隐喻在文中的运用。文章将主要从概念隐喻的三大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入手,旨在通过分析,帮助人们对小说中的概念隐喻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本文首先从认知的角度介绍概念隐喻的定义及作用。然后,主要分析了概念隐喻及其认知功能在小说中的体现和运用。之后,分析了跨域映射在文章中的使用。最后得出结论:1.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从认知角度对作品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可帮助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概念隐喻不仅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到小说的主题及其语言特色,而且还有助于人们理解它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模式。2.《最蓝的眼睛》小说本身就贯穿着概念隐喻。小说运用概念隐喻解构白人价值观,重新构建了黑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了黑人过去和现在所遭受的歧视与不平等待遇。本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日后进一步改正完善。比如,语料的不完整性,分析的局限性等。建议以后的研究可以从更为科学的视角出发从而更加扩宽视野,在更加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下,对该小说以及概念隐喻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