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系统评价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依据系统评价结果为临床应用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川芎清脑颗粒中的“川芎-白芷”药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一)Meta分析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 Fang Data、VIP数据库、CBM七大数据库中有关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19年11月。依据设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综合筛选,并依据Cochrane评价方法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中报道的临床总有效率、头痛程度的VAS评分、NAS评分、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脑血流速度值、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二)网络药理学研究依据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数据库以化合物的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类药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为标准筛选川芎-白芷的化合物,运用BATMAN-TCM对筛选出的化合物可能作用的靶点进行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和CTD数据库检索与偏头痛的相关基因。借助Cytoscape3.5.1软件构建药物-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平台构建相关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靶点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分析。结果:(一)Meta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研究,共有1865例偏头痛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验组936例,对照组9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用川芎清脑颗粒在提高临床有效率、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川芎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VAS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颅脑中动脉、前动脉和后动脉血流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单用川芎清脑颗粒或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二)网络药理学研究从川芎-白芷中共筛选得到28个有效成分,作用于偏头痛相关的靶点有29个,关键靶点包括AKT1、TNF、PTGS2、PPARG、NR3C1、ESR1、CAT、CRP、CNR1、F2等。主要靶点参与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炎症反应、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血压的调节、凋亡过程的正向调控、多巴胺分泌负调控、平滑肌收缩的负调节等生物过程。并通过调控对NF-κB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钙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cGMP-PKG信号通路的调节发挥作用。结论:(一)Meta分析使用川芎清脑颗粒或川芎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治疗偏头痛时,在提高临床有总效率、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方面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川芎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降低VAS评分、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改善颅脑中动脉、前动脉和后动脉血流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但由于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较低,相关结局指标结果存在异质性较高,研究结果还需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二)网络药理学研究川芎清脑颗粒中的川芎-白芷药对可能通过对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炎症反应、神经递质传递、调节胰岛素分泌、血管功能等调节起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涉及的通路包括NF-κB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cGMP-PKG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突触、cGMP-PKG信号通路等。为今后研究为川芎清脑颗重要组成成分在治疗偏头痛的的药理机制方面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