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与政府救助政策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q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主要模型与文献。其中,货币危机模型包括国际收支模型、自我实现的预期模型、道德风险模型、银行挤兑模型以及资产负债表模型;银行危机模型包括DD模型等。其次,鉴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通常相伴而生,本论文从货币危机引发银行危机、银行危机引发货币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共生三个角度论述了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之间的关系。然后,从Miller(2008)的经典文献出发,分析了政府对企业破产的最优救助策略、银行危机期间政府的救助策略与货币危机期间政府的利率政策三个问题。具体分析与结论如下:  1、通常情况下认为大型企业发生破产时,政府应该予以救助,而小型企业发生破产时,政府则不予以救助。本文通过构造模型,说明了当小型企业破产会引发小型银行出现清偿危机,因为小银行之间相互关联,该小型银行的危机引发多家小型银行的出现清偿危机时,或小型企业处于生产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该小型企业破产会引起多家小型企业破产,而随后又会引发多家小银行出现清偿能力危机时,政府为了避免产出的损失与失业率的上升,应该对该小型企业实施救助。  2、鉴于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通常相伴而生,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两期模型,以银行危机是否会引发货币危机为标准,探讨了政府在面对商业银行清偿能力危机时救助与不救助的选择策略。分析表明:当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较多,或商业银行在经济中起重要作用,或产出的价格弹性较小时,为了避免货币危机的发生,政府应该出手对商业银行提供救助。在相反的情况下,如果是固定汇率制度,政府为了维护其固定的信誉应出手救助;而如果是浮动汇率制度,考虑到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政府则不应予以救助。  3、本论文结合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从企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发展了一个两期模型,分析一个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开放经济体,当商业银行发生清偿能力危机时,通过具体讨论该国外汇储备、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水平、信贷市场发展阶段和外债规模等诸多情况,提出政府的最优利率政策。分析表明:在外汇储备充足时,如果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较多,或该国的信贷市场处于不断发展与扩张的阶段,政府应该对出现危机的商业银行实施救助,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本国利率。而在外汇储备不充足时,(1)如果该国的信贷市场处于发展与扩张的阶段,政府应该予以救助,增加货币供给,降低本国利率;(2)该国外债规模较大时,政府最好不采行降低利率的政策;(3)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较多时,政府是否降低利率视该国具体情况而定。  鉴于上述三个问题中涉及到的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现象以及危机的传染现象,本文还分析了共生危机的原因与成本,以及危机的传染理论。论文在检验研究上重点探讨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效应,认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发散性传染。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特点与管制措施,危机对我国的传染影响主要体现在预期因素的改变上。最后论文分析了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外债规模状况、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对银行危机与企业破产的救助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其他文献
自从Hansen(1982)提出广义矩估计方法以来,矩限制模型及广义矩估计方法便在经济学实证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广义矩估计方法的有限样本性质并不尽如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外部经济失衡的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连年增长。截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