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机制和功能不断完善发展,股权质押融资因具有操作相对简单、融资利率较低及流动性较好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各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的青睐。2013年以来的股权质押业务规范化发展,券商逐渐取代信托在场内股权质押中的主体地位,且股权质押规模节节攀升,几乎到达“无股不压”的地步。然而,看似发展如火如荼的股权质押业务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其中,以2018年以来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暴雷给市场造成的影响最大,并由此给证券公司和监管层拉响了警报,股权质押风险管理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警惕。2018年出台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其中第六十七条规定证券公司在开办股权质押业务时,应当将相关证券资质、股权质押回购期限、融入方资信与第三方担保等因素纳入考虑,在此基础上确定和调整标的证券的质押率上限,其中将股票质押率上限封顶水平设定为60%,而在实际业务办理中,券商一般按照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将股票划分类别,分别设定质押率上限为5折、4折、3折,所有股票质押率6折封顶;类似地警戒线按照主板设定为150%,中小板和创业板设定为160%。然而,这两个指标标准的设置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针对同一板块质地和潜在风险不同的股票制定的经验性统一的质押率水平和警戒线水平,难以在有效地帮助融资方得到合理的资金的同时,又确保证券公司有效地控制潜在风险。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一方面从定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券商的股权质押业务面临何种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实现在事前对券商股权质押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另一方面,在分类研究风险的基础上,从将股权质押业务风险管理视为券商挑选风险收益相匹配的股票组合的视角出发,基于多因子资产定价理论,纳入反映上市公司价值因素和成长因素的相关指标,构建多因子模型测算质押率,实现在业务办理事中对券商股权质押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进一步,在多因子模型测算的质押率的基础上,引入“一致性风险测度”方法——ES模型测算警戒线,实现在业务办理事后对股权质押风险进行管理。实证结果表明,基于多因子模型打分法所得质押率水平基本符合当前市场实际质押率水平,且为相关监管规定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弥补了业界经验做法的不足之处,可以更好地管理股权质押业务潜在的风险,为券商股权质押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行性较高,值得运用到相关业务的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