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之际,政权更迭,社会动乱,残酷的现实让生命的光泽黯然失色。身处这一时代中的船山,因其自身的深刻经历,对生命有了深刻体悟,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生命观。 学术界关于船山生命观的研究,主要从“性命之源”、“物理人事之变”、“得失吉凶之故”等角度展开。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船山生命观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值得肯定。但学术界关于船山生命观之生命生成、生命流变以及生命归宿三个层面,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学术界已有研究的缺憾,为我们深入研究船山生命观提供了契机。 研究船山之生命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这项研究可以为开创新的学科建设提供一种思考方向;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对船山生命观的研究,有助于大家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我们将采用文献法、比较法、文献诠释等基本方法,将船山生命观逻辑地展开为生命生成、生命流变和生命归宿三个层次。 “生命生成”主要探讨生命的起源,将“气”作为生命之性命之源,认为生命的本原在“气”。“气”自身内部即涵有阴阳二气,二气交感而生“变”,“气”之理因“气”之变而得以显发。在“气化”的整个过程中,人因为禀承了“清气”,所以能继天之善,进一步成为万物中的灵秀者。 紧承“生命生成”的是“生命发展”,“生命发展”在生命的流变中展开。生命的流变即生命的变化,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命流变的整个过程,也就是“气化”的过程。易言之,“气”本身不是静止不动,是生生不息的,“气”的生生不息就是“气化”;那么由“气”所产生的生命也不是静止不动的,同样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生生不息就是“生命流变”。 船山主张理在气中,所以他同样认为,“气”在形成生命的同时,也将“理”赋予了其中;生命流变的过程,就不仅仅只是“气化”,同时也是“理”在起作用。就人而言,“理”就是“性”。人之所以不同于或者高于万物,就在于人对“性理”的自觉把握,这一自觉把握的过程就是人不断向善的过程。即是说,人有仁义之性,人有向善、求善之心。对于善的不断把握就形成了“生命归宿”,终是形气离叛,散而全归太虚。太虚之气自足自化,气始终恒一,并无增减。所以,人之形气离散,只是复归太虚,而不是消散归于虚无。因为气散归太虚,气始终是一气,随着气的屈伸变化,气永不停息地生化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