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城市管理模式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og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人居环境中心(UNCHS)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关于世界城市现状的年度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世界60%的人口将会生活在城市。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迎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巅峰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剧增。随之而来的就产生了如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卫生、城市秩序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使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构筑“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度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经济扩张而不注重社会管理”,“大政府、小社会”、“重建轻管”、“建管不分”等做法与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国内城市的管理工作,迫切需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城市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结合我国国情,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上来探索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理论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就要对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理论和现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外城市管理的几种创新理论,分别是分权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城市治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营城市理论、数字化城市理论、城乡一体化管理理论等,以及中外城市管理的主要模式。然后,对潍坊市城市管理现行模式进行剖析,从而从更新城市管理理念、培育多元管理主体、采取多样性管理方法、转变管理模式、改革管理过程、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对创新潍坊模式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不同,不同的城市形成不同的城市管理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城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管理模式也不相同。因此,本文在研究时采用了综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1、综合研究法。一是跨学科研究,需要综合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二是理论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三是历史总结和现实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比较研究法。一是不同理论流派间的比较;二是实践中不同城市管理模式间的比较,通过比较总结出潍坊模式的特点。3、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参阅文献、对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访谈等形式,来研究潍坊城市管理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有2点:一是对国内城市管理研究理论进行了整理。目前,国内城市管理理论,尤其是城市管理模式,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观念。本文对国内城市管理的理论和主要模式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城市管理理论研究有所帮助和借鉴意义。二是以中等城市为例进行城市管理实证研究。国内对城市管理模式的研实证研究,都以特大、大城市为例,中小城市研究还没有文献记载。本文以潍坊市中等城市为实证进行研究,是对城市管理实证研究的做有益的补充。
其他文献
为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的培养特点包括行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了达到
本文通过阐述正向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着重指出如何正确运用正向激励,才能最大发挥正向激励的激励效果。
<正> 什么是"第一印象"?人们常常会以第一次见到某人的印象,来评估对方的学识和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心理学家又称之为"首次效应"或"月晕效应",即指人们在对一个人
<正>2014年,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在"新常态"的大局中,审视全面改革元年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展,我们会发现,国有企业改革呈现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四个新变化、新特
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初步探究中国的隐喻教学。隐喻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隐喻研究视其为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格,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当代隐喻观,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知识生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
针对课程和学生特点,对三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的教学进行一些改革探索。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精炼、以学生为中心控制教学进度、丰富教学模式、注重
打造一支优秀的职业化员工队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立足员工队伍职业化相关理论和县级烟草局(分公司)实际现状,分析了当前县级烟草局(分
20多年的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为其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这无疑又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带来新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单纯的观光、游览需求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能反映旅游者的体验和参与需求的旅游形式日益走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