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来源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浙江、上海高科技产业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lic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产业现象在中国的不断出现,关于产业的研究引起了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并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如在产业概念、特征、机理及其应用等方面,汇聚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和中国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一样,中国产业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基本理论的探讨、国内外已有成果的介绍上,而定量、动态地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比较少,能够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指导中国产业发展的研究更是较少。本文选取“产业竞争力”这一实证性较强的命题,旨在在综合国内外产业和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熵值法)相结合,深化对产业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产业与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通过对江苏、浙江、上海三地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力争客观地判断三地产业发展的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上海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除绪论和结论外,正文将从四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对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作了一个界定;其次,本文分析了产业的影响因素,并对产业形成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再次,本文介绍和评述了若干产业竞争力研究模型,试图尽可能吸收它们的合理之处,并努力避免其缺陷,提出自己的创新模型,本文在评价产业竞争力时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演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最后,本文运用提出的新模型对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别作了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和评价,并据此从企业、产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上海今后如何提升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其他文献
入世以来,在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同时,贸易顺差也在逐年加大,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1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而出口顺差2622.0亿美元,同比增长47.
从感知价值(感知知识价值、感知利用价值)的分析视角出发,研究科研协同中影响个体知识利用的因素及其内在机理。将影响因素分为认知和动机两个层面,通过整合价值评价、因果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