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作为我国文学重镇,在文学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重量级的作家和评论家,但是,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活动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相对于学界对作家作品的关注却显得微乎其微,对陕西文学批评进行研究可以为文学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同时也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更为全面地把握陕西文学的发展脉络。陕西文学批评沿袭了现实主义批评的传统,加之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的影响,使得“人民性”这一因素在陕西文学批评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人民性概念最早可以在俄国文学中找到其源头,19世纪20年代,俄国文坛出现这一概念,随后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普希金等人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列宁、毛泽东等对文艺的人民性做了实践性的解读,使人民性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文学的人民性这一概念自传入中国,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当下依然不断被深化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从陕西文学批评视野中的“人民性”因素这一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梳理“人民性”这一外来概念在我国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本论文除引言、结语之外共分为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介绍文艺人民性的概念及学界对陕西评论家的文艺评论研究现状与研究背景,梳理陕西评论家与文艺人民性的深层关系,解释文艺人民性需要重申的必要性,阐述论文关注的焦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部分:文学活动中人民性因素的溯源。首先,从俄苏、中国古代两个维度入手探索人民性理论概念的内涵;其次,从中国现代与当代文学对人民性概念的吸收与整合的角度探讨人民性概念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第二部分:陕西评论家对文艺人民性的代际传承。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论述四代评论家之间的纵向传承;其次在同一批评范畴内将所有评论家在不同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横向比较,例如从评论家的职业、地域、性别等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再次总结陕西评论家对文艺人民性的价值执守。第三部分:联系当下评论现状,分析陕西评论家在反思之后的超越。本部分共为三个小节:首先梳理当下文艺评论界对文艺人民性的探索与争鸣;其次分析陕西评论家在探索中遇到的分歧与困境;再次,论述当下文学评论界对人民性的重构与超越。结语部分简要论述人民性对当下文学发展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