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三部《名医类案》中的柴胡汤类方医案信息进行规范后探索其发病、辨证及方药化裁规律,以期发现古代医家运用仲景柴胡汤类方时所体现出的病证分布规律和脉症指征,总结柴胡汤类方的加减化裁和变通运用规律,探讨其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发展,并甄选部分验案和误治医案进行个体化分析,以期对临床运用柴胡汤类方作出启示。方法:本文充分利用电子文献检索方法对三部《名医类案》中的柴胡汤类方医案进行初步的筛查工作,将初筛结果按照纳入、剔除标准进行二次甄选后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对医案中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主治疾病、舌脉症状、加味药物等信息进行规范,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法、黄金分割法等统计学方法探讨柴胡类方的发病、辨证和方药运用规律,并对采用变通法和误治医案进行个性化分析。结果:小柴胡汤证病因以情志失节与外感六淫为多,怒为主要的致病情志,以外科类、伤寒类、肝胆类、妇科类为基本主治病种,伤寒、疟疾、热入血室、下疳疮为主要主治病证,舌象以红舌、白苔为主,脉象以弦脉、数脉、沉脉、滑脉为主,临床表现以寒热往来、发热、胸胁胀满疼痛、头痛、饮食不入、口渴、呕吐为主要症状,"但见一症"指的是《伤寒论》第96条四大主证之一。原方医案多用于病证与张仲景原文契合度极高、能体现"少阳为枢"的机转作用和符合"但见一症"的辨证要点三种情况;合方医案涉方25首,以四物汤、小陷胸汤和白虎汤为多;加味药物以清热类、补虚类、理气类和利水渗湿类为主,栀子、茯苓、白芍、川芎、黄连、青皮、陈皮、白术、生地为主要加味药物;除柴胡外的其它6味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删减。当疾病比较复杂,在处方用药需要考虑先后时,除遵循《金匮要略》中先治新感后调痼疾这一法则外尚有表里同病而里热不甚时发其郁热、表里同病里热较盛而正气有亏时先和后攻两种变通之法。善后调理具体可归为三种目的:①大邪已除,善后扶正;②巩固疗效,防其复发;③洞察先机,复发防变。34例误治医案主要出现在五类情况之中:①外感发热,阴以阳治;②内伤发热,虚以实治;③但见胁痛,疏于辨证;④燥热过盛,病重药轻;⑤剂型有别,汤散误用。大柴胡汤证主要病因为外感六淫和饮食不当,主治疾病分布较散,以伤寒多见,舌象以红舌、黄苔为主,常见脉象为弦脉、沉脉和大脉,主要症状为大便秘结、胸胁胀满疼痛、发热、烦躁、腹痛、寒热往来,在方药运用方面,芒硝、甘草、瓜蒌、黄连为主要加味药物。柴胡桂枝汤的应用较仲景原文病种丰富,除运用于伤寒外,尚有疟疾、温病、积聚、皮肤病的治疗。柴胡桂枝干姜汤在适用范围上不出仲景原文范畴,见于少阳病误下后所致的变证和牝疟,但针对牝疟的应用更加具体详实,是对《金匮要略》中治疗牝疟见症的具体展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运用除仿《伤寒论》第107条治疗伤寒误治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外,尚用于厥证和奔豚。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古代医家是在继承仲景思想的前提下运用柴胡汤类方的,并在疾病主治范围上有丰富的扩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亦有不同的侧重,体现了学术传承的连贯性与符合时代背景的特点;大小柴胡汤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和方药运用规律与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的个体化分析有助于临证借鉴,而验案之外的误治医案于临床更具有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