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武帝于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即帝位,至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去世,在位共五十四年零一个月,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其在位期间"内修法度,外攘夷狄",在继承"文景"遗产的基础上,使西汉达于鼎盛,开创了彪炳史册的汉武盛世。然而其开创汉武盛世的代价是极大的。"外攘夷狄"连年征伐,不仅使汉朝财力匮乏,人民生活困苦,也给周边民族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其功过是非,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从其去世到现在二千多年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笔者以专题的形式,分别梳理了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大陆学者对汉武帝研究在内政方面、民族政策方面、汉武帝的晚年及汉武帝的总体评价等方面的成果。通过梳理,笔者认为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的汉武帝研究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首先表现为研究成果的数量丰富、观点多元;其次,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的汉武帝研究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产生这些时代特点的原因是多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其二,史学方法的更新与多元;其三,史料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四,史学评论的发展与完善;其五,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学术团体的健全与发展;其六,时代发展的特点也深深地影响着史学发展的特点。最后,笔者认为要使汉武帝研究健康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仍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必须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着力提高史学工作者的学术道德与学术操守。其次,要不断扩大史料运用的范围,更加注重考古史料、实物史料等新型史料的开发与运用。再次,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使汉武帝研究"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最后,要进一步规范史学评论机制,使史学工作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客观的指出彼此研究之间存在的进步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