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20世纪下半叶杰出的爱沙尼亚宗教简约派作曲家阿尔沃·帕特(Arvo part,1935~)的钟鸣(Tintinnabuli)作曲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的双重协奏曲《白板》(Tabula Rasa,1977)和大型声乐作品《约翰受难曲》(Passio,1982)进行分析,并结合观察作曲家早期作品《第一交响曲》,进行分析比对,论述阿尔沃·帕特音乐风格逐渐演变转化的过程以及其成熟的钟鸣音乐的风格和特点。钟鸣(Tintinnabuli)音乐创作技术,是1976年阿尔沃·帕特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首次较为全面使用的作曲技术。自1972年帕特加入了俄罗斯东正教之后,从教堂敲响的钟声中得到启发,随后将目标锁定在钟鸣暗含的“三和弦”上,最终创造了钟鸣音乐作曲技术并沿用至今。钟鸣音乐之所以能够在当今世界现代音乐潮流中独树一帜,被听众接受,其独特的作曲技法——三和弦特殊用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研究阿尔沃·帕特钟鸣音乐的两首代表作品,并结合分析作曲家的早期作品《第一交响曲》,阐述钟鸣音乐最终构成的理论根据。论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以家庭、社会、历史、学习这四个方面为背景分别介绍阿尔沃·帕特的早期生活、学生生涯以及成熟阶段,并依照他的序列和拼贴音乐创作时期、创作《信经曲》(Credo)之后的沉寂和反思时期、钟鸣(Tintinnabuli)音乐成熟时期为线索,对阿尔沃·帕特每一个阶段的创作进行描述和介绍。第二部分包括三个章节,分别对《第一交响曲》、《白板》和《约翰受难曲》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第三部分为结论,经过系统地详细地研究之后,对阿尔沃·帕特重新审视(包括他的地位、风格、创作技术特点等)。总结钟鸣音乐风格在阿尔沃·帕特音乐成熟时期所占有的主导地位,并且阐明本文所具有的某种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