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经济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相结合的总体视角出发,对清真寺经济的集聚分布及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清真寺经济的理论分析框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案例调查和案例分析,在理论上证明了回族经济“依寺而商”存在的合理性,凸显了宗教信仰、民族习惯,尤其是“清真寺邻近性”在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发现了清真寺经济明显不同于一般集聚经济的作用机制。不仅是对已有理论的进一步补充,而且可以为城市回族集聚社区,尤其是为城市民族区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选择的研究范围为以东大寺为中心的“曹门大街—解放路—自由路—内环东路”所环绕的地段,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及访谈等方法获得文章的基础数据,采用Arcgi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开封市东大寺周边区域清真寺经济的行业种类、行业规模和分布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测度了各行业各个规模的集聚分散程度,将空间分布现状与调研数据相结合,对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由空间区位选择最终得出与世俗经济相比较相区别的清真寺经济的集聚模式,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研究案例范围内,清真寺经济的总体布局呈现出“两心一轴”的空间结构。两心分别指以清平南北街和穆家桥街交叉口为中心的主集聚中心,以及以草市街、维中前街、大黄家胡同三岔口为中心的副集聚中心,一轴为沿内环东路的南北轴,南到曹门大街,北至穆家桥街。 结论二:清真寺经济的集聚形态主要受行业属性的影响。研究案例范围内清真寺经济不同行业的集聚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散布型、孤点型以及聚合性。其中散布型以居民生活服务行业、清真餐饮业为代表;属于孤点型的有穆斯林生活用品经营和牛羊屠宰及批发两类;其余行业均属于聚合型聚集,主要包括日常消费用品的加工与销售、普通农副产品的销售的条带型集聚、清真加工食品的生产销售所形成的组团状条带状复合集聚。 结论三:所有类型网点在空间上均为集聚分布,这与回族“围寺而居”、“依寺而商”的民族传统是高度一致的,从而在理论上证明了回族经济“依寺而商”存在的合理性。按照商业网点类型划分时,研究范围内所有类型的清真寺经济均呈现集聚分布。其中清真加工食品在局部范围内最为集中,而牛羊屠宰及批发整体分布最为分散。按照网点规模划分时,除了大中规模店铺外其他类型均呈现集聚状态。 结论四:与分工经济、集聚经济导致的空间经济形态相比而言,清真寺经济在根本上是以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因素为重要基础和带有典型民族特性的空间集聚经济。清真寺经济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可以分为行业属性、空间区位与距离、市场与集聚、政府政策、清真寺的影响五大类。其中清真寺的影响是清真寺经济区别于世俗经济的主要方面,在区位选择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由于实施的滞后性与实际效果的偏差,外加民族工作的特殊性,政府政策则显示出影响的弱化。 结论五:清真寺经济的空间集聚特性和民族特性可通过影响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证明。在调查问卷中涉及的表征影响因素的十六个区位影响因子中,排名前六位的因子分别是人流量、清真寺的溢出效应、靠近回族聚集区、接近交通干道、依寺而商的民族传统、租金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交通、市场、人流量等传统经济因素虽然对回族商业空间区位的影响仍是非常重要的,但清真寺的溢出效应、依寺而商的民族传统等带有独特文化特征的影响却同样强烈。 结论六:清真寺经济空间集聚的形成,不仅依赖于交通市场邻近性,更依赖于文化根植性、地方认同与依恋、关系网络建构和路径依赖等作用机制。在集聚形成的过程中,除了类似于世俗经济受市场交通邻近性的影响,更多的是清真寺作为非正式制度的载体,通过文化根植性、地方认同与依恋、关系网络结构、路径依赖作用于回族的经营中,最终形成了以清真寺为核心、向外辐射的经济形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清真寺经济带动商业集聚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