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多数主力油田都属于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如大庆的喇嘛甸、萨尔图和杏树岗等油田,这些油田基本上均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尤其是以河流相发育为主的主力油层综合含水已达到90%以上,由于多油层砂岩油田存在层间的非均质性,油田的剩余油潜力主要集中在以三角洲前缘相发育为主的薄、差油层中,因此研究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储层的物性参数解释方法,深化其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的认识,进而落实油田开发调整潜力,优化调整挖潜方式,对提高老油田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是大庆油田主要的储集层之一,亦是大庆油田主要的储量构成部分。其中,萨尔图油田南二、三区高台子油层以三角洲外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发育为主,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近些年以来,产油量递减速度有所加快。因此本论文选择萨尔图油田南二、三区高台子油层的三角洲外前缘亚相沉积储层的物性特征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针对三角洲外前缘相沉积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相关性较差的实际,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已不适合该类储层的物性参数预测,研究应用了高精度显微数字图像定量分析技术,确定了孔隙结构特点与孔、渗、饱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测井曲线参数与孔、渗、饱关系模型。同时,针对目前油田广泛采用的DLS数字化测井系列,研究应用了序参量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DLS数字化测井系列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的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测井曲线矢量化反演技术,利用密闭取心资料、测井曲线资料,结合室内实验进行油层性质、开发规律的研究,通过精细地质解剖研究油层沉积背景、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应用动静态资料、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油层动用状况,在开展相应加密调整现场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其开发调整方式,使该地区油田开发效果得到不断改善,有效指导了该类储层今后的调整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