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氯胺酮对大鼠海马Caspase-3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观察多次氯胺酮给药后,SD大鼠的行为表现、海马区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及对大鼠海马区内NF-κB、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NF-κB在氯胺酮滥用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高、低剂量组大鼠分别予以氯胺酮60和10mg/kg腹腔注射给药,1次/d ,连续7d。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行为表现并通过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NF-κB及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中NF-κB蛋白水平。结果:(1)行为表现:对照组SD大鼠无明显异常反应;低剂量组(10mg/kg)大鼠腹腔注射后10min左右来回跑动次数增加,兴奋性增加;高剂量组(60mg/kg)大鼠腹腔注射5min后出现呼吸急促,走路不稳,不时跌倒,几乎不能站立,1min后全身阵挛,最后瘫倒在地,持续时间20~45min。行为改变与氯胺酮的剂量有关,随着氯胺酮剂量的增加,大鼠的行为学改变越明显。(2)病理改变:反复多次氯胺酮注射后大鼠海马组织大体标本观察未见明显异常。光镜下见:对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排列规则、紧密,形态完整;低剂量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完整,细胞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明显水肿;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明显疏松,排列紊乱,见胞核深染或见扁圆细胞增生。(3)免疫组化结果:高剂量氯胺酮组在注射结束后1h NF-κB蛋白及Caspase-3表达即增加,6~12h达到高峰,7d时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低剂量氯胺酮组在注射结束后6h NF-κB蛋白及Caspase-3表达开始增加,12h~24h达高峰,3d、7d时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 0.01),且NF-κB与Caspase-3的表达呈正相关。(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中NF-κB蛋白无表达;低剂量氯胺酮组在注射结束后的12h NF-κB蛋白含量达高峰,较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高剂量氯胺酮组在注射结束后的1h NF-κB蛋白含量即增加,6~12h达到高峰, 7d时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海马区NF-κB蛋白含量明显增多,且表达持续的时间较长。结论:1、氯胺酮引起的大鼠行为学异常与海马神经元损伤有关,呈剂量依赖性加重。2、氯胺酮可诱导大鼠海马区NF-κB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激活增加,两者表达呈正相关并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趋势。第二部分氯胺酮急性中毒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研究目的:1.研究氯胺酮在急性中毒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 2.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死后各组织脏器的病理变化。方法: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GC)分析检测方法:血、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利多卡因后碱化,乙醚提取,GC/MS全扫描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分析。2.体内分布研究: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倍LD50(460mg/kg)灌胃,1小时后处死,在室温下取心血、心肌、肝、大脑、肺、肾、脾检测其中氯胺酮的含量。3.病理观察:取氯胺酮急性中毒死亡大鼠的脑、心、肺、肝、肾、脾等组织,用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1.动物的中毒表现:对照组大鼠在灌胃后,至1h处死时,性格一直较温顺,行动正常,易于捕捉。实验组大鼠在灌胃后2min~5min开始出现兴奋、左右跑动次数增多、呼吸急促等现象,10min左右出现站立不稳、不时跌倒,眼球突出、继而四肢震颤、呼吸浅表、口角流涎、全身阵挛、瘫倒在地等症状。2.病理变化:大鼠主要脏器改变基本相似,均呈现明显的非特异的急死征象。3.死后分布:本实验结果显示盐酸氯胺酮在灌胃染毒大鼠体内含量变化明显,大鼠体内各组织中检出高浓度的氯胺酮,血液中检出的氯胺酮含量较低,各组织与血液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1),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含量分布为:肾>肝>脑>脾>心肌>肺>心血。结论:1.大鼠主要脏器病理改变基本相似,均呈现明显的非特异的急死征象;2.氯胺酮广泛分布于大鼠体内组织和血液中,组织脏器中浓度显著高于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