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史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ing198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史学史是对教育史学科的反思。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述美国女性教育史学自身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探讨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外国教育史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美国女性教育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涉及美国女性教育的史学著述都属于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研究范畴,其研究者不限于女性。从狭义上说,主要指女性史学者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女性主义视角撰写的女性教育史,其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女性。本研究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显性主线是对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确立、发展及转向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视角,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为传统女性教育史学的确立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为现代女性教育史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后现代女性教育史学的阶段。隐性主线则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分别选取社会性别、差异和公民身份等分析框架来研究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这两条主线如经线与纬线,交叉渗透,并行不悖。全文主要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二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从缺席到确立的历史进程。笔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缺席(17世纪末至独立战争)、溯源意识的兴起与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发端(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初创(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和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确立(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徒对女性教育的叙述重在鼓励女性成为好母亲和好妻子。建国以后,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精英妇女史和教会史中的女性教育史。美国妇女教育协会的年度报告成为研究该时期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在美国史学专业化和欧洲女性高等教育史学的影响下,南北战争以后出现了美国女子学院史,标志着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初步创立。20世纪初,在第一次女权运动中产生的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专业教育史家:古德赛尔确定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基调。托马斯·伍迪的《美国女性教育史》则宣告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确立。第二章研究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创立者托马斯·伍迪及其经典著作《美国女性教育史学》中。伍迪提出了“女性教育”的新概念,围绕“女性是否应该接受教育”、“男女智力是否平等”以及“是否应该实行男女同校制”三个方面的论争,深刻阐述了社会发展和女性解放运动对女性教育的影响。在新旧史学的交替时期,伍迪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探索出研究美国女性教育史的“中间模式”,以百年来美国女性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为逻辑主线,撰写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国女性教育史。第三章论述了战后美国女性教育史学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发展历程。该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女性主义理论正式介入美国教育史学领域。本章重点研究了战后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发展的两条路径或两种重要流派,即“女性主义教育批判派”和“女性中心论派”,前者主张摒弃传统女性教育史学的辉格传统,认为学校加强了美国社会阶级、种族和性别分层,后者则要求将女性放在历史的中心位置,强调女性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主体性”,认为女性是历史的发起者和创造者,而非牺牲者和受害者。第四章研究了“女性中心论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芭芭拉·米勒·所罗门的女性教育史学思想。在其经典著作《与知识女性同行:一部美国女性与高等教育史》中,所罗门以“社会性别”和“差异”为分析范畴,对美国女性争取受教育权的历史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从女性主义和整体教育史观出发,她将女性史、机构史和性别史结合起来,在记录显性史实的基础上又挖掘了大量隐性史实,深刻呈现出美国女性教育史的全貌。第五章研究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向新文化史转向的历程。在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琳达·艾森曼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实现了文化转向和语言学转向。本章重点分析了艾森曼的两部经典著作《美国女性教育历史大词典》和《战后美国女性高等教育史,1945—1965》。艾森曼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将“历史词典”的编纂模式引入美国女性教育史学;从“意识形态竞争”对美国女性教育的影响的角度论述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文化转向;从“公民身份”的分析范畴研究了培养女性公民的教育目的。作为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历史学家,艾森曼还预测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未来可供选择的解释框架。总的说来,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具有学术化和政治化的双重特征,其对我国教育史学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为更好地应对学术危机,教育史研究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性;教育史研究要理性地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教育史的撰史原则是把握好史学与政治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杨荫浏先生曾在《中国音乐史纲》中指出,古人认为对音乐的喜好是人天生的欲望,并暗示这种欲望与音乐的起源有关(暂名"天欲说")。笔者认为这是杨先生对古人观点的默认。本文分
单绳缠绕式矿井提升机大多采用木质衬板铺衬,但木衬容易发生质变,给提升机安全运行带来不良影响。为此,兖州矿业(集团)公司杨村煤矿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研制出了以高分子为主材的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历史性的变化是什么含义?回顾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人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同西方世界的关系经历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多年,中国是西方世界宰割、侵略、压迫的对象,中国人当然要起来反对宰割、反对侵略、反对压迫。我们起来革命,西方世界企图把我们打下去,但是他们失败了。1 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过去60
针对分子印迹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难点,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构建水分散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普适性策略。以一系列光敏性或电活性双亲共聚物作
语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注于心理学和相关规则的语言习得过程的跨学科研究。它不仅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结合.更是倾向于整合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神经科
去年美国彼德森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腾在著名的《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G2(两国集团)的主张。他认为,当今世界特别需要中美两国联合发挥作用。G2的提法很新颖,一提出来之后便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也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大辩论,这场辩论还在继续。  仔细研究一下全球的反应是很有意思的。美国一些重量级的战略家,诸如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他们支持G2的提法。也有人反对这一提法,认为中美之间结成一个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