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城市居住环境中的极低频电磁场水平,研究城市环境中极低频电磁场对人体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一大学新老两个校区,老校区位于主城区繁华地段,新校区位于远离主城区的郊区位置,分别测量两校区学生宿舍内和宿舍外极低频电场和磁场强度。两校区共选择了257名学生,老校区随机选择了132名学生作为暴露组,新校区随机选择了125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每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使用WHO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WHO-NCTB)中的6个分项测试,检测被调查者的神经行为功能,在进行问卷调查和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的同时,采集被调查者的末梢血进行一般血液学检测。结果:两校区宿舍外和宿舍内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低于国际ICNIRP导则中相应频段的导出限值,但5Hz-1kHz频率段磁感应强度老校区宿舍内和宿舍外平均值均比新校区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校区被调查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阳性率均较高,常见的症状包括困倦乏力、多梦、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易出汗、脱发及视力下降,其中困倦乏力和多梦的阳性率老校区高于新校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校区被调查者6项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的标准化得分中只有数字译码测试存在统计学差异,老校区的平均得分低于新校区。血常规检测的18项指标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11项(P均<0.05)。结论:5Hz-1kHz频率段主要频率为工频(50/60Hz),室外磁感应强度老校区平均值比新校区高主要是由于老校区内的室外输电线路较多且不规范。宿舍内平均磁感应强度老校区高于新校区,除了与宿舍外的高磁场影响宿舍内的磁场水平有关外,还可能与老校区学生使用较多室内电器有关。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可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危害作用,对人体血液系统也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应进一步做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以期获得更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