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蕴涵着不可低估的教育潜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价值观念的养成、社会规范的习得、科学知识的传授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课堂文化是通过对教育中的最深层次的因素——人来起作用的,因而它更加类似于一种精神,尽管作用深刻但却由于太过“飘渺”而让我们难以把握。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初中阶段合作型课堂文化的构建情况,以期使课堂文化这个略显广奥和飘渺的字眼,更加接近我们的实际。
随着时代的发展,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成为考核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在当前的初中学生中,合作意识与能力却表现出明显的缺失。特殊的家庭教养模式、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他们的身上出现更多的是依赖性强、不合群、不善交际、争强好胜等特点。在课堂上他们类似于个体式的存在,师生间、生生间缺乏合作和沟通,课堂文化中的合作型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缺失,课堂冲突的出现频率不断增多。而当前教师们普遍看到的却是课堂冲突黯淡消极的一面,这是对课堂冲突的误读,它忽视了课堂冲突应有的价值,遮蔽了课堂冲突所能够绽放的光芒。因而,本文以课堂冲突为视角,通过对课堂的现状的调查和理论分析,认为合作型课堂文化的构建需要教师树立辩正的冲突观、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和正确的教学观。
引论部分,简要的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背景与状况,以及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作了说明。
第二和第三部分,本课题对合作型课堂文化、课堂冲突的涵义作出了界定,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状调查部分,本研究随机选取了300位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两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初中阶段合作型课堂文化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且对教学活动中课堂冲突的产生原因、师生不同的应对方式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当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在现状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心理和教育四个维度对课堂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第五部分,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得出的启示以及现状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构建合作型课堂文化的有效策略。包括正确认识课堂冲突,让课堂冲突不再被误读;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课堂充满和谐与团结;树立科学的学生评价观,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民主的氛围;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让课堂冲突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