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huang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以下三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吗啡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以吗啡作为处理因素,研究“吗啡后处理”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吗啡后处理所涉及的阿片受体亚型。 材料与方法:应用Langendorff体外灌流装置和大鼠心脏45min全心缺血、60min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即刻应用含有吗啡的K-H液进行后处理。首先选用三种浓度吗啡(0.3,3.0和30μM),于三个时间点(5,10和20 min)进行后处理,分别测定吗啡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的量效、时效关系;继而分别将非选择性阿片受体阻断剂naloxone(NAL)、选择性K受体阻断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NI)和选择性δ受体阻断剂naltrindo1e(NTD)与吗啡联合应用,观察阻断特定阿片受体亚型对吗啡后处理保护作用的影响。记录CF(冠脉流量)、HR(心率)、LVDP(左室发展压)及LVDEP(左室舒张术压)等心脏动力学参数;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哗染色法(TTC)进行心肌染色显示心肌梗死面积(IS/AAR);留取灌注液采用ELISA方法进行酶学(CK-MB)测定;记录CF(冠脉流量)、HR(心率)、LVDP(左室发展压)及LVDEP(左室舒张木压)等心脏动力学参数。 结果: 1、三种浓度的吗啡后处理均可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1)、CK-MB的释放(P<0.01)和改善心功能。(1)3.0μM吗啡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IS/AAR,从58±8%降至37±6%,P<0.01)和CK-MB释放(从67.5±13.3U/h/g降至30.9±5.5U/h/g,P<0.01)。(2)3.0和30μM的吗啡保护作用最明显且此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IS/AAR,37±6% vs.31±7%,P>0.05;CK-MB释放,30.9±5.5U/h/gvs.24.9±8.3U/h/g,P>0.05)。 2、三种后处理时间均可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P<0.01)、CK-MB释放(P<0.01)和改善心功能。(1)吗啡(3.0μM)后处理10min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IS/AAR,从58±8%降至37±6%,P<0.01)和CK-MB释放(从67.5±13.3U/h/g降至30.9±5.5U/h/g,P<0.01)。(2)10min和20 min的后处理时间提供的保护作用最强且此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IS/AAR,37±6% vs.41±7%,P>0.05;CK-MB释放,30.9±5.5U/h/g vs.34.9±8.3U/h/g,P>0.05)。 3、(1)与吗啡后处理组及对照组相比较,NAL完全逆转了吗啡的作用(IS/AAR,37±6% vs.58±7%,P<0.01;CK-MB释放,30.9±5.5U/h/g vs.61.2±10.0%U/h/g,P<0.01);而nor-BNI则部分逆转了吗啡的作用(IS/AAR,37±6%vs.52±5%,P<0.01;CK-MB释放,30.9±5.5U/h/g vs.48.5±5.5 U/h/g,P<0.01);别外,NTD对吗啡后处理的作用却没有影响(IS/AAR,37±6% vs.34±5%,P>0.01; CK-MB释放,30.9±5.5U/h/g vs.25.1±6.0U/h/g,P>0.01)。(2)结果显示三种阿片受体阻断剂分别单独应用时也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P<0.01)。 结论 (1)吗啡后处理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保护作用且此作用与激活K受体有关。(2)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K受体可能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激活或阻断K受体均可提供心肌保护。 第二部分吗啡后处理、吗啡预处理及其二者联合应用心肌保护作用的比较 目的:研究吗啡后处理、吗啡预处理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可能的机理进行探讨。 材料与方法:应用Langendorff体外灌流装置和大鼠心脏45min全心缺血、60min再灌注损伤模型。在恢复灌注的最初10min,采用含3.0μM吗啡的K-H液灌注心脏进行吗啡后处理。全心缺血前10min,先采用含3.0μM吗啡的K-H液灌注心脏20min进行吗啡预处理。首先,分别将吗啡后处理、预处理及二者联合应用的心脏保护效果进行比较;继而,将选择性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mito-KATP)阻断剂5-hydroxydecanoate(5-HD)与吗啡合用,观察阻断mito-KATP对吗啡后处理的影响。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哗染色法(TTC)进行心肌染色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留取灌注液采用ELISA方法进行酶学(CK-MB)测定;记录CF(冠脉流量)、HR(心率)、LVDP(左室发展压)及LVDEP(左室舒张末压)等心脏动力学参数。 结果: 1、(1)吗啡后处理、吗啡预处理及二者联合应用均可减少IS/AAR(从58±8%分别降至37±6%、34±5%、36±6%,P<0.01)、CK-MB释放(从67.5±13.3U/h/g分别降至30.9±5.5U/h/g、28.9±4.5U/h/g、30.5±5.0U/h/g,P<0.01)及改善心脏功能,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2)吗啡后处理和吗啡预处理表现出相同程度的心肌保护作用(IS/AAR,37±6% vs.34±5%,P>0.01;CK-MB释放,30.9±5.5U/h/g vs.28.9±4.5U/h/g,P>0.01)。 (3)吗啡后处理和吗啡预处理二者联合应用并没有提供更强的保护作用(P>0.01)。 2、(1)与吗啡后处理组及对照组相比较,5-HD部分地逆转吗啡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IS/AAR,37±6% vs.51±6%,P<0.01;CK-MB释放,30.9±5.5U/h/gvs.53.5±10.2%U/h/g,P<0.01)。 (2)与对照组相比较,5-HD单独应用亦可显著地降低CK-MB释放(从67.5±13.3U/h/g降至41.7±8.6U/h/g,P<0.01)和IS/AAR(从58±8%降至42±5%,P<0.01)。 结论: (1)吗啡后处理和预处理联合应用没有协同或者相加作用。(2)吗啡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mito-KATP通道开放有关,mito-KATP通道可能是二者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共同通路。 第三部分 PKC及ERK1/2参与吗啡后处理受体后细胞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PKCε亚型及胞外细胞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 1/2)在吗啡后处理受体后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应用Langendorff体外灌流装置和大鼠心脏45min全心缺血、60min再灌注损伤模型。在恢复灌注的最初10min,采用含3.0μM吗啡的K-H液灌注心脏进行吗啡后处理。分别将非选择性PKC阻断剂Chelerythrine、选择性PKCε亚型阻断剂εV1-2及选择性ERK1/2阻断剂PD-98059分别与吗啡合用,观察阻断上述三种激酶对吗啡后处理的影响。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TTC)进行心肌染色显示心肌梗死面积;留取灌注液采用ELISA方法进行酶学(CK-MB)测定;记录CF(冠脉流量)、HR(心率)、LVDP(左室发展压)及LVDEP(左室舒张末压)等心脏动力学参数。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吗啡后处理显著减少心肌梗死面积(IS/AAR,从58±8%降至37±6%,P<0.01)、CK-MB释放(从67.5±13.3U/h/g降至30.9±5.5U/h/g,P<0.01)及改善心脏功能,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2)与吗啡后处理组及对照组相比较,Chelerythrine完全逆转了吗啡的保护作用(IS/AAR,37±6% vs.58±7%,P<0.01;CK-MB释放,30.9±5.5U/h/g vs.60.0±10.0U/h/g,P<0.01)而εV1-2部分逆转了吗啡的保护作用(IS/AAR,37±6% vs.50±5%,P<0.05;CK-MB释放,30.9±5.5U/h/g vs.52.8±6.0 U/h/g,P<0.01)。 (3)与吗啡后处理组及对照组相比较,PD-98059部分地逆转吗啡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IS/AAR,37±6% vs.56±8%,P<0.01;CK-MB释放,30.9±5.5U/h/g vs.53.5±10.2U/h/g,P<0.01)。 结论:PKC(尤其是PKCε亚型)及ERK1/2的激活均参与了吗啡后处理受体后细胞信号传导途径。
其他文献
1议案背景正如《图书与情报》杂志在《建言献策》栏目的开篇语中所述:“我们毕竟已经进入一个权利与责任觉醒的公民时代,每个社会个体都有独立发出声音、自由出入公共信息空
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肺部生理变化复杂,如何有效监测为临床难点之一。作为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操作性强的设备,建立在经肺温度稀释技术(TPID)基础上的PiCCO可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assembly cost estimation in actual manufacture during the design phase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 It can support th
期刊
研究背景: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和脊髓。过去由于诊断方法和临床资料的缺乏
本课题利用BSP方法检测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几种细胞因子(IL-4,IL-6,IL-10)基因调控区域的DNA甲基化状态和它们的表达水平,以及DNA甲基转移酶的表达等,分析DNMT1活性与细
MR图像偏差场的校正和图像分割是在MR图像后处理中两个非常关键的过程。本文从信息论和MR图像自身性质出发结合经典算法思想对MR图像偏差场的校正和图像分割进行了探索性的研
我们于1983年,进行了春、夏棉花吸收氮磷钾养分规律的试验研究。材料与方法试验在百泉农专农场田间进行。1983年春棉设两个重复、一个采样区、一个计产区。小区面积0.05亩,
适期早播培育大壮苗,是弥补油菜冬前生长量不足,实现“冬壮、冬发”,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的好办法。据郊县多年实践证明,9月20~25日前后是油菜播种的最佳时期。由于播期提早
成块作用通常被孤立地研究,而未考虑到这是将碳水化合物输往地下贮藏器官的诸生理过程的总综合。成块作用和同化物的分配是不可分割的二个过程,它们受所有已知内源激素的控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抗氧化、抗血小板制剂、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干预作用。   方法:   新西兰雄性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正常及高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