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SIRS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气虚血瘀证用黄芪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Q、前降钙素)的变化,探讨益气活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SIRS的治疗作用及对炎症介质的影响。2.研究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SIRS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全部病例40例,随机分为气虚组10例,血瘀组10例,气虚血瘀组10例,对照组1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气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血瘀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气虚血瘀组加用黄芪注射液和血必净注射液。疗程7天。通过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前降钙素(PCT)、中风病证候积分(以下简称“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积分等对比观察,探讨益气活血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并发SIRS的治疗作用及对炎症介质的影响。3.研究结果治疗7天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前降钙素、证候积分、NIHSS积分变化如下:气虚血瘀组、气虚组、血瘀组血TNF-α下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气虚组、血瘀组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与气虚组、血瘀组比较,血TNF-α下降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及血瘀组血IL-6水平下降幅度与气虚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及血瘀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血瘀组、气虚组PCT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组、血瘀组、气虚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气虚血瘀组与其它3组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组、血瘀组及气虚血瘀组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组及益气组患者NIHSS水平提高幅度与血瘀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法与益气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结论4.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SIRS患者IL-6、TNF-α均升高,而PCT轻度升高,提示SIRS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其病理机制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应激性变化相关,由TNF-α介导,引起大量炎症介质如IL-6等释放,导致炎症级联反应。经益气活血法治疗后,IL-6、TNF-α、PCT较治疗前下降,SIRS状态缓解,提示益气活血法能降低患者血TNF-α水平,减少次级炎症介质IL-6的释放,改善炎症反应。4.2经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SIRS患者NIHSS评分明显提高,提示益气活血法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益气活血法可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