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伦理学视野中的乡村旅游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dsdfafdsfs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刺激人们多方面反省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出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目的就是要在发展伦理学的视野下,通过寻求国内外历史和现实的有关乡村旅游的诸种思想,在既有的伦理道德理论基础上对生态伦理观、政治伦理观、经济伦理观等各种哲学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梳理,以此检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伦理问题,比如:当地居民如何获得参与乡村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力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及其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伦理判断和评价,并探讨乡村旅游伦理理论,包括乡村旅游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以此来指导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注重实践调研,通过对贵定县音寨村和安顺市屯堡村寨九溪村的走访调研,从实践中辩识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并分析这些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个研究过程,既是认知的过程,也是论证的过程,避免了空谈理论,以充实的实际调研内容来说明和分析问题,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其他文献
《广庄》是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援引儒、佛思想解读《庄子》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儒、释、道三教的融会。他依照《庄子》内七篇的篇名与次第,分别对《庄子》原文进行概括和总结
传统的符合论真理观认为,“真理是陈述与事情的符合一致”①。这种符合的真理观植根于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认识论,真理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符合。作为认识活动的产物,真理是现成
论文的写作取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立论导向,以西方哲学对知识、生活、生命的认知为理论依据,以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为新教育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分析、创新实现目标的圭臬和
“马太效应”是一种“损不足,补有余”的社会学现象,它首先由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来。之后,人们也就在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的视野的基础之上,从政治、经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