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场域内未成年人犯罪矫正问题研究——以接受非涉案信息调查的未成年犯为对象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h1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开始层出不穷。未成年犯罪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每年的未成年犯罪比例高居不下,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是继毒品和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可见,未成年犯罪的治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本文主要是就未成年犯在看守所内的矫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  作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后在量刑上受到法律一定的保护,即考虑到他们在成年之前自身的心智发展的还不够完善,还不能独立自主的作出决定。因此,在犯罪时,也不是完全处于自己的意愿,不是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作出的。但是量刑上的宽容,不是对未成年犯罪矫正的全部,还要辅之于积极的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性,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矫正其错误的行为,完善其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对未成年犯罪矫正的全部应有之义。而在这些矫正中,正面的教育引导是最主要的手段和途径。当然,笔者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是指正规的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犯罪后的补救式教育。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前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后期的补救式教育将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未成年犯的矫正教育从看守所内即应该开始实施。因为在这里,他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性质。而作为执法部门的看守所,也理应对未成年犯开展全面的矫正教育。  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看到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看守所的矫正存在着缺陷。笔者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了未成年犯在被羁押、等待审判过程中矫正存在的问题。概括来说,体制机构上:因为审判机制的反应速度缓慢,造成未成年犯在看守所里等待审判的时间过长,这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接触到看守所内不良的“监狱文化”,这不利于对他们的矫正;未成年犯罪矫正工作没有独立的管理部门,形成未成年犯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上:存在混管混押现象;生理上承受长时间的义务劳动。教育上:心理调适教育的缺失以及未成年犯法律社会化存在着一定的困境。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笔者从看守所场域外和场域内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场域外:建立专门的未成年罪犯管理机构,并成立专门的未成年法院,这一举措是要提高对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审判反应速度,缩短他们在看守所里等待审判的时间,从体制上配合对未成年犯的矫正。推广和扩展“合肥经验”,这是处于对未成年人后期教育的考虑,对于未成年犯来说,案件审判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他们矫正的结束,而是要将矫正教育在一定时间内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中。这样才能起到对他们的真正的矫正。场域内:创新看守所羁押管理,坚决杜绝混管混押现象,为了避免看守所内交叉感染,避免未成年人受到不良监狱文化的侵染,进而给未成年人矫正提供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教育的缺失,对他们犯罪行为的矫正即是弥补他们教育的缺失,包括心理调适和法律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其他文献
电影社会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在学术界中的研究范围和学科地位与其在现实世界中所对应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反差是不可思议的,相对于学术界中的研究者和研究内容范围的极其有限,电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黑龙江省有着冷凉气候条件和肥沃的黑土地,为大力开发草莓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草莓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功能和新鲜可口的品味及加工增值优势,已逐渐成为具有我省气候
农民工求职问题一直是农民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范式下,以格兰诺维特为代表的弱关系假设在学术界引起了重大的讨论,国内学者开始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作为手机的衍生物在人际传播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有甚者,基于手机短信的强大功能,一些人称其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关键的时期,而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城市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资源各个方面,差距仍然很大,如何加快农村
期刊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爱老以及养老的优良传统,家庭养老作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一直得以延续下来。然而,自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发展非常迅速,家庭养老功
人工智能(AI)与医疗的结合才刚刚开始。如果按人类3万多种疾病,每种都能有AI分析产品的话,AI+医疗的前景不可计量。这让市场非常火热,但也充满喧嚣,参与者良莠不齐。现在,如
近年来,“死不起”的声音频频见诸媒体,但学者们对丧葬消费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现象描述层次,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探究。丧葬消费是一种被人们赋予文化意义的社会现象,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