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钢铁工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和污染造成的环境负荷非常大,能源、资源的供给以及环境容量的限制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以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为主线,形成融生态设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等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钢铁工业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制度缺失、设备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构建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推进各层面循环经济模式不断创新并进一步发展完善是解决当前这些出现的问题、推动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本论文首先从中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平、水资源利用率、废弃物排放和回收等方面研究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德国、日本、美国和韩国等国家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主体在相关法律政策制定、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行业废弃物处置检测和监督等方面的实施内容和效果,提出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规制相补充的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市场机制方面主要对其核心机制——中国钢铁工业的资源-产品价格机制进行分析,并用二次型方向性距离函数对中国钢铁工业污染物的减排成本进行估算。作为市场机制必要的补充——政府规制方面主要分析了政府在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以及制度供给体系。通过市场和政府共同作用,形成促进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在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下,使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各种环境友好行为变得有利可图,进而激发各经济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和制度对微观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然后用博弈论对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机制中政府、钢铁企业、公众等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联系钢铁行业自身行业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趋势,构建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并依据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类型、发展阶段以及循环经济不同运行层面构建中国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循环经济机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循环经济机制本质上的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同时,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不同演化方向生成不同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机制作用并影响着不同模式下主体的行为以及模式演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