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湿困脾胃证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损伤状况、平胃散对损伤的修复作用机制及平胃散对正常状态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副作用,为扩大中医经典基础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实验支持。实验方法采用黄秀深等的综合造模法进行造模。通过测定血清中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来了解大鼠肠粘膜机械屏障功能变化情况;通过测定回肠组织匀浆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中CD3+、CD4+、CD8+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及CD4+/CD8+比值变化来了解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功能变化情况;通过计数大鼠1g粪便中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推测肠道益生菌群和致病菌群的变化情况,来了解大鼠肠道粘膜微生物屏障变化情况;通过测定血清中胆囊收缩素含量和胃肠内容物梯度PH值,来了解大鼠肠道粘膜化学屏障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模型组大鼠肠道机械屏障功能有损伤,血清D-乳酸含量明显增高,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DAO活性降低,与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胃散组两指标均有恢复,效果好于自然恢复组;空白给药组机械屏障功能有损伤。2、模型组大鼠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有损伤,sIgA含量明显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表达量减少,CD4+/CD8+比值减小;平胃散组均有恢复,效果好于自然恢复组;空白给药组免疫屏障功能有损伤。3、模型组大鼠肠道化学屏障功能有损伤,血清CCK含量增加,但与空白组比较无意义(P>0.05),经平胃散治疗后有恢复,效果好于自然恢复组,空白给药组含量无变化;模型组胃内容物PH值降低,小肠内容物PH值碱化较快,平胃散治疗后小肠内容物PH值碱化减慢,且较自然恢复组慢,空白给药组碱化较快。4、模型组大鼠肠道微生物屏障紊乱,大肠杆菌大量增殖,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酸杆菌数量减少,但与空白组比较无意义(P>0.05);平胃散组微生物紊乱情况恢复效果好于自然恢复组;空白给药组肠道乳酸杆菌减少明显。实验结论湿困脾胃证模型大鼠各方面肠道屏障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伤,平胃散对其有修复作用,但正常大鼠给予平胃散后正常肠道屏障功能有损伤,说明平胃散在由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时能促进肠屏障损伤修复,对肠道粘膜屏障有良性作用,在不辩证情况下盲目运用则会造成损伤,对肠粘膜屏障有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