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北黄骅东部南排水河入海口近海海岸采集四个未扰动沉积柱样(W6, W7, W8和W9),对其沉积物进行了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痕量金属、粒度和有机碳等的分析检测,其中检测的金属包括Fe, Mn, Cu, Pb, Zn, Cd, Cr, Mo, Co, Ni, Ba, Sr, As和Hg等。通过对沉积物中痕量金属及微量元素(Fe和Mn)与AVS的垂直变化特征和痕量金属的活性态分量及黄铁矿态分量的垂直变化特征及其统计分布规律的探讨,利用AVS,同步提取金属(SEM), Fe的黄铁矿矿化度(DOP),痕量金属的黄铁矿矿化度(DTMP)等参数,分析不同痕量金属对环境的生物有效性意义,并对该区域作出相应的环境危害预测。通过对沉积物AVS, SEM、粒度和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研究区沉积物类型比较单一,从海岸至海方向沉积物粒度存在变细的趋势。其中有机碳分布虽然较均一(在0.8%范围内变化动),但不同站位间也在规律性的变化,即表现为沉积物的粒度效应。而对沉积物中SEM, AVS含量及其比值随深度变化的分析发现,在W7, W8海区,沉积物在20 cm以上存在明显的活动层,其中的痕量金属容易参与水生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大多数痕量金属(Cu, Pb, Zn, Cd, Cr, Mo, Co, Ni)在远岸处活性态和黄铁矿态含量较高,即W6, W7的含量大于W8和W9,这一分布规律与粘土含量分布模式一致。远岸沉积物粘土含量高,有相对较高的有机碳和活性铁分布,由此创造了较好的还原条件,所以,与近岸沉积物相比远岸沉积物存在较高的黄铁矿矿化现象。不论沉积物类型和环境如何,4个未扰动柱中各痕量金属的DTMP与DOP基本呈现正比关系(Pb除外)。痕量金属的这一行为表明近海沉积物中痕量金属正在进行着黄铁矿矿化过程(亦即痕量金属伴随着黄铁矿形成发生了共沉淀作用)。当然不同元素由于其化学属性的差别其黄铁矿矿化程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