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胆管腔内超声在胆管良恶性狭窄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2)评价内镜治疗恶性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3)初步建立胆管腔内超声诊断和内镜治疗良恶性胆管狭窄的临床方案。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236例良、恶性胆管狭窄患者,其中男154例,女性82例,年龄27-87岁,平均59.9岁。分别行B超、CT、ERCP、MRCP及IDUS检查,分析各种影像学诊断良恶性胆管狭窄的准确率,评价良恶性胆管狭窄的最佳诊断方法。第二部分:恶性胆管狭窄患者92例,其中64例无法手术根治切除而行内镜姑息性治疗,分别放置ERBD和EMBE,观察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评价两种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恶性胆道狭窄的疗效。结果:236例患者中,手术病理、细胞学刷检或者影像学检查提示恶性且随访过程中发现临床经过呈恶性疾病病程者共92例,病理阴性且长期随访证实良性胆管狭窄者共144例,所有患者随访12-36 mo。IDUS对胆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2.2%、78.1%、83.3%、89.9%、89.7%。B超、CT、MRCP、ERCP及IDUS对胆管良恶性狭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60.2%(142/236)、66.8%(119/178)、74.2%(98/132)、76.1%(159/209)及89.7%(165/184)。B超+ERCP+IDUS和B超+CT+MRCP、B超+CT+ERCP、B超+MRCP+ERCP联合检查对胆管狭窄病因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7.8%(231/236)、90.3%(213/236)、92.4%(218/236)和95.3%(225/236)。恶性胆管狭窄患者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2.2%(59/64),患者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肝功能指标自身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相比较无明显性差异,但支架通畅性、患者生存时间及费用-效益比EMBE组均优于ERBD组,两者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1)B超可作为胆管狭窄首选的筛查手段。MRCP为无创性检查,是诊断良恶性胆管狭窄比较可靠方法,IDUS是目前诊断良恶性胆管狭窄的最准确的方法,它能够确定胆道狭窄的部位、胆道狭窄的长度、胆道狭窄的性质以及狭窄病灶周围毗邻结构的情况,是目前诊断胆道狭窄众多检查方法中最有价值的方法。(2)对不能根治切除的恶性胆管狭窄的病例经内镜支架置入减黄治疗是首选的姑息性治疗方式,是一项微创、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