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江花月夜为初唐诗人张若虚之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流传至今,该诗已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等数种语言。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翻译美学根植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学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不解之源。翻译理论家毛荣贵曾指出,“中国传统译论的基础是美学。”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体,拟在用美学原理来分析、解释和解决语际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美学问题。本文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分析其美学特质。中国古典诗词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作者借鉴翻译美学的知识,旨在从音,形,意这一审美形式系统和意境这一非形式系统寻找和研究《春江花月夜》原文的美及其英译文中美的再现。本文对《春江花月夜》及其英译本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研究表明,目的语Version1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美。译者尽管有些地方理解欠到位,但是他用补偿的方法使译文表现出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整体而言,Charles Budd主要采取了同化的翻译策略,将原作带到目的语读者那里,使外国读者很容易地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英译本的研究,本文旨在展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并努力挖掘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诗歌翻译并非仅仅传达其意义,译者须结合本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尽量传递原作的美学元素,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包括扩诗本身的词义、音韵、节奏、精炼而内涵丰富的语言、严谨而优美的韵律、极富想象力的修辞手法,以及深远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观:平衡的、自然的、含蓄或朦胧的美。作者认为鉴于中国古典诗词自身的特点,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份独特的美,美学是汉诗英译不可或缺的理论或实践支持。把美学用于诗歌翻译,我们的古典诗词才能延续其艺术生命,我们的词文化才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