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春江花月夜》英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江花月夜为初唐诗人张若虚之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流传至今,该诗已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等数种语言。本文以翻译美学为理论依据。翻译美学根植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学与中国传统译论有着不解之源。翻译理论家毛荣贵曾指出,“中国传统译论的基础是美学。”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体,拟在用美学原理来分析、解释和解决语际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美学问题。本文试图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分析其美学特质。中国古典诗词中独特的美学特质决定了翻译美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作者借鉴翻译美学的知识,旨在从音,形,意这一审美形式系统和意境这一非形式系统寻找和研究《春江花月夜》原文的美及其英译文中美的再现。本文对《春江花月夜》及其英译本进行了具体的研究。研究表明,目的语Version1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美。译者尽管有些地方理解欠到位,但是他用补偿的方法使译文表现出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整体而言,Charles Budd主要采取了同化的翻译策略,将原作带到目的语读者那里,使外国读者很容易地领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通过对《春江花月夜》英译本的研究,本文旨在展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的美及其译文中美的再现,并努力挖掘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诗歌翻译并非仅仅传达其意义,译者须结合本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尽量传递原作的美学元素,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作的审美价值。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包括扩诗本身的词义、音韵、节奏、精炼而内涵丰富的语言、严谨而优美的韵律、极富想象力的修辞手法,以及深远的意境,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观:平衡的、自然的、含蓄或朦胧的美。作者认为鉴于中国古典诗词自身的特点,汉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份独特的美,美学是汉诗英译不可或缺的理论或实践支持。把美学用于诗歌翻译,我们的古典诗词才能延续其艺术生命,我们的词文化才得以发扬。
其他文献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任何带有良好愿望的法律或政策要起到实效,关键在于落实。制度再完善,得不到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考察房价调
利用萃取复型和焊接热模拟技术 ,对 0 14C 1 34Mn 0 0 17Ti 0 0 2 3Nb微合金钢及模拟焊接粗晶热影响区中第二相粒子的形态、数量及物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母材中第二
针对传统RRT(快速扩展随机树)寻路算法由于扩展点的随机选取而存在搜索平均、采样效率低、偏离最优解的缺陷,提出一种偏向目标型的改进RRT算法。该算法采用目标偏向策略和气
目的建立滇龙胆不同居群间品质评价及质量等同性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滇龙胆根中活性成分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含量,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并用单
<正>有限合伙源于11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的海上贸易合伙康孟达组织,发达于美国富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土壤。它是由一个或多个普通合伙人与一个或多个有限合伙人共同投资设立的合
信用评价的标准化是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的标准化是信用评价标准化的核心内容。构建基于“5C”的企业信用标准化评价体系是对信用标准化的有
在19世纪浪漫主义初期德国歌剧艺术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原因,一直形不成自己本民族歌剧特色,意大利式歌剧的冲击让德国歌剧艺术风格摇摆不定,虽然在18世纪末期德国歌剧出现
“粮食安全”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提出之后经过发展变化,现在已发展到“粮食可持续安全”的层次概念。我国学者也结合我国粮食保障情况,对粮食安全
从成兆才著名的评剧版本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改编版本,再到2007年的电视剧,《杨三姐告状》的传播经历了三个文化时期,所带来的有关文化、艺术、道德之间的关系
“创新”是中国纺织服装业最关注的热点,前不久,由中国织织工业协会组织举办的“春季纺织服装业大联展”又勾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创新图谱,彰显了我国纺织服装业创新的思维,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