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胡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拉弦乐器,也是胡琴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其音色优美,表现力强。在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之后,如今已逐渐繁荣兴盛,成为集演奏,教学,创作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藏弦胡,又称牛角琴,比汪,毕旺,哔旺等,是藏族人民就地取材制作而成的拉弦乐器,是雪域高原的艺术珍品,常作为藏族说唱艺术“贝翁”、民间歌舞“弦子”、“热巴谐”的主要伴奏乐器,其粗犷、深沉、浑厚、坚实而独具魅力的音色以及独特的歌唱性、表现力而深受藏族人民喜爱。作为汉藏两地胡琴艺术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语境和人们的文化心理潜移默化的改变,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在乐器形制,艺术功能,音乐创作与演奏,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逐渐渗透,互为参照,相互引用,相互模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从共时性层面对20世纪以来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之间的互文性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析二者互文性表现的同时对其形成互文性的源流进行了探梳,进而对互文性理论中强调的跨地域性的文化交流问题作了探讨。作为传统音乐艺术的两种不同形态,对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的互文性研究是大势所趋,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的魅力与价值,感受到两种艺术的兼容并蓄,多元融合,还能使两种音乐文化的价值在碰撞中得以升华,进而抵挡流行音乐文化的盛潮,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本文主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从五个部分对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进行对比研究:第一部分从宏观角度出发,概述本文的选题缘由与意义,分析了“互文性”研究本课题的可行性,相关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分别从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发展历史以及乐种特征方面对其艺术概况进行论述,为后文探究两种艺术的互文性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进行本文的中心论述,将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置于文化交流的语境下,从乐器形制、艺术功能、音乐创作与表演等方面论述20世纪以来两种艺术之间的互文性,并以互文性视角重点解读胡琴曲《康巴弦子》;第四部分对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之间形成互文性的源流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究梳理,如时代背景为两种艺术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民族交融中受众群体的融合,大众传媒引导下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占,藏弦胡自身得以延续的需要等;第五部分分析了两种艺术之间的互文性产生的积极意义,并重点探讨了二胡艺术与藏弦胡艺术的互文性发展中,藏弦胡艺术应当如何兼顾自身的功能与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