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仁·尤奈斯库的戏剧谱写了法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戏剧辉煌的一页,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影响。我国从六十年代至今对尤奈斯库戏剧的接受经历了几个时期,显示出阶段性特征。本论文从文学接受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来考察尤奈斯库戏剧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即文学批评,舞台呈现,及其影响下的中国戏剧文本与舞台创作。我国对尤奈斯库戏剧的认知首先是在西方“他者”的整体概念下进行,即对一种异质文化的接受,它实际伴随着构建“自我”文化身份的过程。因此本文从接受“他者”文化与构建“自我”文化的双向式思维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来进行论证。中国传统的“他者”观念到近现代所建立的“他者性”影响着对异质文化的认知,而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意识演变明显地作用于西方文艺的接受,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转型及自我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他者”的指向从六十年代的“资产阶级文艺”到八十年代特殊语境中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始终是站在“自我”对立面的。在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影响下,其价值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年代被否定,而在新时期的“西学”语境中被逐渐肯定。但同时“他者”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被接受,其中的内在矛盾性及差异性被忽略。对其身份的认同只有在中国当代文学、文化意识对人“自我”的肯定中才产生。文本阐释从视之朽物到奉为经典,经历了对“他者”从抛弃、排斥、到求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由于一种不完整的阅读而集中到预设的几个关键词与研究范畴。尤奈斯库包含政治观点的批判意识为长期忽略的“盲区”。对尤奈斯库戏剧的文学批评直接影响到其舞台实现,形成的一些公式化概念深入其中。因此荒诞也成为舞台创作不可避免的词汇。我国对尤奈斯库戏剧的实践经历了两个较为集中的阶段: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校园“集体实验”与新世纪初的“登堂入室”-国家剧院及其它大小剧院的演出。不管是在文革过后恢复秩序的时期,或在全球化语境中,艺术创作中均体现出建立自我文化身份的愿望。这些为数不多的演出,与法国首创及法国其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创作相比,已显示出“中国化”的特征,运用了消解“荒诞”、加入本土元素等手段。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的中国戏剧文本及舞台创作在借鉴“他者”与回归“自我”的两级中摇晃,中国荒诞戏剧的出现似乎达到了二者的平衡。抛开以往与西方荒诞派戏剧共性的比较,中国荒诞戏剧在以尤奈斯库戏剧为参照下显示出与其相似的特征。尤奈斯库戏剧的接受-对“他者”异质文化接受的个案,实际反映出当代中国试图确立“自我”文化身份的历程。而这个过程还远未完成,尤奈斯库的“荒诞”精神特质正是中国当代社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