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公用事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牵引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即具备公益性又存在经营性的属性,其经营方式因此有别于一般的市场经济主体。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直接管理和控制之中,城市公用事业的相关企业单位凭借着对资源和市场的垄断,在得到政府补贴的同时,却存在企业效率低下、经营绩效较低的问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东北地区增速下滑明显,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经济结构合理性较差,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又相对滞后。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解决过剩产能,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滞后等问题。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公用事业的供给水平息息相关。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后,与投资、出口等传统的牵引动力相比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同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必须要有城市公用事业提供配套工程加以支撑和保障。现有城市市民升级性和服务性消费的满足,同样离不开城市公用事业提供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东北地区的城市公用事业投资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化及城市升级过程中公用事业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论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现状,剖析目前城市公用事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以辽宁省2004-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和城市公用事业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借鉴国内外城市公用事业发展的经验,结合东北地区的现实情形,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必须继续在政府监管机制、体制、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东北地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东北的城市面貌,同时刺激东北地区经济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