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系生理病理的框架研究

来源 :江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anmi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太阴脾系是六经之太阴的一部分,本论文经过收集关于描述脾系生理病理的历代文献和期刊,初步总结了脾系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也讨论了关于脾系在临床中有争议的相关问题,并将脾脏、脾经、及其苗窍、四肢、肌肉以及其经脉循行地带的体表组织器官、行于其经络内外的气血津液等生理物质统归于六经之太阴的系统中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补充和完善足太阴脾系的生理病理内容,初步构成足太阴脾系的生理病理框架,以便于指导临床实践,最终本文整理的主要内容如下:1.足太阴脾系的生理主要以脾脏的生理为核心,包括脾脏的解剖部位及形态;功能特性中有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生血统血三个功能;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主要强调的是脾对应的中央方位以及脾所对应的长夏季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脾脏作为五脏之一,与其余四脏联系紧密;与六腑的关系中是共同完成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排泄糟粕的生理功能,其中脾胃互为表里,有阴阳、气血、动静、运纳、刚柔、燥湿、升降以及互为体用等一系列的不同性能,联系更是密切;在经络关系中脾经是属于脾脏的经脉,更是脾系之表,脾主大腹、四肢主要与脾经的循行部位密切相关;在苗窍上脾开窍于口,其化在唇,但与舌、鼻、目、咽喉等苗窍都有密切的联系;生理物质作为人的生命活性物质,无论是先天之精,以及其他生理物质都需要后天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及充养,其中脾气、脾阳等生理物质对脾脏生理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大;以上共同构成了脾系的生理系统。2.脾系的病理依然是以脾脏的病理为核心,在病理特性上,六淫皆可侵犯脾系,但以湿邪为主,因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两者同气相求;七情因素中脾在志为思,故以思虑伤脾多见;其他因素中有伤食、痰饮、水湿、淤血、虫积等,因脾主运化水谷,故伤食最为常见;在与脾系相关的生理物质中以脾气、脾阳亏虚最为多见,脾的运化、升清、生血统血都离不开脾气的推动,而脾阳不足是脾气亏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一旦脾气、脾阳不足对脾的所有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3.脾系的常见病证举例主要分足太阴脾系表证、足太阴脾系里证、足太阴脾系表里相兼证三个部分,因此来例证前面的理论,其中里证15个、表证10个、表里相兼证4个;以及脾与胰的关系、湿热在脾与湿热在胃的鉴别、脾藏营的含义三个问题的讨论和三个病案分析。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历代文献中足太阴脾系的生理病理内容,将脾系之表与脾系之里的生理病理相互贯通,系统的梳理了脾系的生理病理,初步建立了脾系的生理病理框架,为今后在临床中脾系的系统治疗提供了依据,贯穿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
其他文献
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在2008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望岩》,从自己父亲的亲身经历出发,首次向读者披露了1956年至1965年间美国政府在麦卡锡极端反共的政策下向华裔美国人实施的
影象的表现功能兼论什么是摄影技巧刘永泗一、影象是实物的"替代"品影象是通过镜头对自然物象的机械复制,它与物象、视象和画象的关系如下;1.物象/视象物象,以体积形态存在时空中,因此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CD63的表达来确定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情况,探讨其在过敏性休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卵蛋白注射建立过敏性休克大
采用熔融浸渍工艺生产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纤维预分散至关重要。结合现有机械分散装置,根据纤维束在高压静电场受静电场力的原理,设计并引入高压静电场分丝装
介绍了高铁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的作用和内容。对联调联试与运行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进行时间紧凑、缺少其他相关部门的参与、人员演练需要加强、缺少独立第三方的安全评估等现状
乳汁淤积是产后妇女常见的并发症,可发生于哺乳任何时期,因一个或多个腺叶的乳汁排出受阻,乳汁积存在乳房内[1-2]。手法通乳是一种运用揉、推、施、压等手法作用于乳房局部及
<正>每年秋天,各大电信运营公司都会在高校推出"融合套餐",以争取校园移动市场份额。但推出的套餐能否满足顾客的需求是决定其移动市场用户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顾客对融合
信息融合与面向对象是两种新兴的思想和学科,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和方法,对一个分布信息融合仿真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对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汶川县拥有优质的旅游景区资源,是四川省内著名的旅游名地。然而,“5·12”汶川大地震对其旅游业的成长造成了异常严重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国务院着重强调了旅游经济作为汶川发展的先导产业,同时随着现代居民对健康运动与休闲意识的增长,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体育和旅游同时作为极具潜力的第三产业,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之汶川民族乡土资源丰富,共同成为了牵动汶川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力量。但汶川体育
目前,国内林业发展面临着新形势,而林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透支森林资源、创新力、学习力不足,管理观念陈旧落后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林业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