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以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内容较文学史而言是新颖的,从横向上看,它不仅研究文学的内部空间,而且研究文学的外部空间。从纵向上看,它不仅研究文学作品的时间维度,而且研究文学作品的空间维度。所以用文学地理学方法探讨文学地名符号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从文本出发,研究文本内部空间。其次,考察地理环境对文本产生的影响。然后,考察作家个人因素对文本创作的影响。最后,考察文本的传播效果。沈从文《长河》的故事发生地吕家坪,作为沈从文对文学场景有限还原、虚实结合的地点,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审视《长河》与吕家坪联系是研究《长河》文本范式的新途径。吕家坪对《长河》空间的建构,客观上使得《长河》中的地名符号、气候、物候以及基础设施能够被启发。这在以地理空间为故事线索的《长河》中是非常重要的。主观上,吕家坪的原始宗教信仰、特殊的语言符号以及当地特产,在《长河》之中产生映射关系,由此可见吕家坪对《长河》空间建构的意义。《长河》文本内部地理事象与地理物象的呼应,建构出了地理方位准确的吕家坪。“橘子”、“水”、“山”作为《长河》中的地理物象,在小说中对吕家坪自然环境起渲染作用,是吕家坪及其周边区别于其它地域的鲜明特征。作为地理物象的政治权力空间、传统风俗空间以及自然地理空间的建构,为我们展示了吕家坪封闭的叙述空间。小说第一受众沈从文在作品中对吕家坪场景进行有限还原,是基于对吕家坪认识与了解之上,他的特定生活场域及经历,注定了避免不了与吕家坪产生联系。早年外出从军,吕家坪是必经之地,返回家乡,吕家坪依旧是必经之地。这为《长河》故事发生地的选址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受地域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催生了沈从文创作动机,在其多封书信中沈从文还原了创作的。《长河》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因为其主题涉及到掌权者的利益,所以它的出版过程可谓是曲折复杂。尽管曲折的出版历程和重加删节,但这并不能影响到《长河》成为一部文学名著。《长河》的成功创作反作用于吕家坪,启迪了吕家坪“长河文化”,为吕家坪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打造文化旅游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吕家坪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文学符号与文化旅游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