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elinker(塞林格)于1972年提出用“中介语”(INTERLANUGAGE)来阐释第二语言学习过程。这一概念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中介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此研究过程中,中介语研究者们始终关注着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石化(FOSSILIZATION)。石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外语学习中并一直是学习者的巨大障碍。基于对当前流行的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口语教学模式的观察和思考,作者受到启发并试图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探讨中介语石化现象。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以中介语理论及形成中介语的心理认知过程为基础,介绍石化现象的定义、特征、分类并批判性地评介了现今石化研究范围以及不同理论对其成因描述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进而通过实验设计对口语交际中偏误的石化现象以及体现在语言运用层面上中介语能力的石化倾向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相关成因进行定性分析和深入讨论。作者尝试性地探索了诸多与第二语言口语教学相关的会导致偏误石化和语言使用能力发展石化的因素。此诊断性研究从研究的思路、过程及结果来看均具有操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旨在再次反思交际能力培养的真正含义,为口语能力的正确培养起一定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石化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能力石化的产生,加速其中介语向目标语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