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几年,遗传学研究在揭示结直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上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已有519个基因和751个突变位点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相关。但是国内外研究比较多的基因大部分与家族遗传性的结直肠癌相关,较少针对散发性结直肠癌,这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复杂、受到的影响因素多以及相关的基因研究较少都有关系。本课题通过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散发性肠癌及息肉的基因突变,旨在检测出的突变位点中筛查出与二者高度相关的可能致病性突变位点。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样品分为两个系列,系列1中共收集了22例散发性肠癌及19例息肉的组织和全血样品,分别提取DNA后采用定制的扩展的Colo Next?芯片筛查芯片上129个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利用现有的多种基因突变数据库,分析可能致病性突变位点及新发现突变位点。系列2的样品中共收集了27例散发性肠癌、56例息肉的组织和全血样品及20例正常对照组的全血样品,分别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利用系列2样品的DNA扩增产物对上述在系列1中筛选出的可能致病性突变位点进行质谱验证。结果:1.本研究在系列1样品的芯片测序中共发现了102个突变位点,分别位于43个基因,其中大部分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66,64.71%),所有的突变位点中最常见的为APC突变位点(20/102)。所有的突变位点中共有22个致病性突变位点,20个可疑致病性突变位点,27个良性突变,12个可疑良性突变和21个意义不明突变。在致病性突变位点中大部分位点位于APC(17/22,77.3%),22个位点中有9个位点为新发现突变位点,并且携带有APC突变位点的肠癌患者诊断年龄(55.0±17.3岁)明显早于没有APC突变的患者(70.5±7.6岁)(P=0.03)。2.在系列2样品中验证的新发现的65个验证位点中有17个位点在系列2的样品中重复出现,其中有3个位点只在肠癌样品中检测到,而在息肉和正常人中均未发现。结论:1.在结直肠癌及息肉样品里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均为APC,且APC突变位点多为致病性突变;2.致病性突变可明显影响肠癌的发病年龄;3.本研究新发现4个位于APC和5个位于ERCC3,MSH6,MPL和PMS2的突变位点;4.二代测序方法可望成为肠癌及息肉新型分子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