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债特殊契约条款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058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我国第一只上市的公司债“07长电债”成功发行上市,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由此成立。近年来,我国公司债市场随着发行条件的不断放宽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资本市场上新的融资工具,公司债市场的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然而,与股权融资不同的是,债权人不具有剩余收益索取权,不参与公司的经营与决策,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再加上我国证券市场发行交易制度的不完善、债券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发行人很可能做出损害债券持有人权益的决策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和股东间存在代理冲突。因此,债券发行方通过引入债券契约条款,约束着发行方和债券持有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除息票率、期限、规模等标准化条款之外,部分公司债券还包含了一些如“限制出售资产”、“限制收购兼并”以及“加速清偿”等特殊条款。这些契约条款通过对发行方施加限制来保护债权人权益,能够缓解双方的代理冲突,降低融资成本。然而,违反债券契约会使公司的控制权转移到债权人手中,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发行公司的投融资政策。债券契约条款的存在降低了发行方发行新债务的灵活性及其调整资本结构的灵活性,从而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产生影响,给公司的融资政策带来额外成本。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是近年来资本结构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资本结构动态权衡理论,公司存在目标资本结构,公司的资本结构不断向目标杠杆进行动态调整,但调整成本存在于调整的过程中,影响了调整速度。本文研究了一个可能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新变量:债券特殊契约条款。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局限在对契约条款做比较静态分析,而我国债券数据不易获得,国内学者对债券契约条款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描述性分析或一般契约条款,并未发现有文献对债券特殊契约条款对资本结构调速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手工收集的2007-2018年沪深上市公司发行的公司债特殊契约条款数据,研究特殊契约条款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及其机制。本文将我国债券特殊条款分为四类:期权类、限制资产转移类、限制投资类以及偿付保障类。本文首先研究签订债券特殊契约条款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为解决自选择问题,本文采用PSM倾向值匹配法进行样本选择来降低估计偏误。接下来,本文探讨了债券特殊契约条款影响资本结构调整的基本机制,构造债券契约指数以研究契约强度对发债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并且研究不同类型的特殊契约条款数量对调整速度的影响。最后本文分析了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异质性,分别研究不同现金流、融资约束和杠杆率的公司之间,债券特殊契约条款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影响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显示:(1)与未签订特殊契约条款的公司相比,签订特殊契约条款的发债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更慢。(2)对于发债公司,特殊契约条款的数量越多(契约指数越强)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越慢;在四类特殊契约条款中,限制投资类条款对资本结构调整的阻碍作用最强,偿付保障类条款的阻碍作用最弱。(3)公司的财务状况越差,特殊契约条款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阻碍作用越强;此外,特殊契约条款对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与过度杠杆公司的调整速度更为负相关。本文通过研究债券特殊契约条款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内部特征影响资本结构动态决策的研究和契约条款影响公司行为的研究,同时可以反向指导债券发行人对契约条款的选择和设计。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首先,本文首次将公司债特殊契约条款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联系到一起,分析特殊契约条款对杠杆调整速度的影响及其机制。其次,不同于以往的公司债一般条款研究,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公司债特殊条款数据,研究特殊契约条款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投资者对彩票类股票的博彩偏好不仅仅影响彩票类股票的收益表现,也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定价机制。彩票类股票的最大收益效应也是市场异象的表现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检验传统金融理论对这个异象的解释能力,从而对传统金融理论做出补充与创新,探索是否能够从其他角度认识并改进股票市场的定价机制,也有助于投资者完善投资策略与监管部门加强对投资者理性投资的指引。鉴于此,本文以2007年至2019年中国沪深交易所A股股票
2010年3月31日,我国正式推行融资融券业务首批试点。卖空机制自此引入我国资本市场,标志着“单边市”时代的终结。历经六次扩容后,融资融券标的股票数量已达1600支。卖空机制作为一项宏观机制创新,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以及微观主体的行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整体市场而言,卖空机制改善了信息环境,增加了股价信息含量,提升了资本市场定价及运行效率;同时,卖空机制从信息发现和外部治理两方面,对企业财务
万众创新背景下,越轨创新行为由于具有目的的“合理性”与行为的“偏离性”双重属性,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不少实证研究表明员工在进行越轨创新时能够获得探索性优势,从而提高员工创新绩效。但是从组织制度遵守和越轨创新成功率低的视角来看,越轨创新会对员工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已有文献表明,员工从事越轨创新行为时很有可能会因为违背组织制度而被领导惩罚,如收回创新研发权、减少各种资源供给等等,而这些结果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其资金紧张、无力偿还对外所欠的应付货款。债务双方通常会通过债务重组来解决债务纠纷。随着经济业务日益复杂,为逐步规范上市公司会计行为,财政部相继修订发布了收入、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等准则,这些新修订的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原则部分内容存在不一致,导致原准则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明确提出,要把创新作为引领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第一动力。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的大背景下,企业、民族和国家所面对的是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愈加严峻的竞争形势,而创新是一个企业实现长久发展的武器;是一个民族追求持续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保持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创造创新产出的主体,承担着创新活动所需的成本,同时也享受到创新成果给自身带来的益处。具备创新能力
房地产估价活动在我国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早在宋代就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家”的现象,“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土地所有权交易频繁,田宅买卖成为常态,促进了房地产估价现实需求的发展,房地产价值以及评估思想已经萌芽,房地产估价活动随土地和房屋交易等活动逐渐产生。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废除房地产私有制、禁止房地产买卖与租赁等活动导致房地产评估活动隐退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对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与日俱增。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绩效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具有套期保值功能,银行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品对冲其面临的风险,降低潜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进而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高杠杆性的特征,银行可能通过投机或套
作为互联网技术下新型业态的代表,网约车的出现是出行领域的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以其时效性、便捷性打破了传统的巡游出租车市场垄断。但创新型经济模式并不是为所欲为的法外空间,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会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不利于网约车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如网约车在解决了一部分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安全审查不严格可能出现人车不统一的情况,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另外我国实行公交优
现阶段,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分别体现在环保与限产这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类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钢铁企业被强制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排放强度与排放总量,加大成产技术投入,改善生产环境,以达到节约资源,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监管部门已发布节能减排的方案和环境绩效的强制披露文件,钢铁企业作为环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脱实向虚”趋势明显,这一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经济“脱实向虚”的主要表现,企业金融化会增加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甚至诱发经济危机,并且会挤出企业主业经营,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因此,研究和探索企业金融化的动因,采取措施引导企业回归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市场环境是导致企业金融化的因素之一。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的投资机会和融资成本发生改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