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变的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现代社会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顺利的实现跨文化间的交际目的,就需要英语使用者具有良好的“说”的能力。对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热门课题。80年代之后,随着新的教学法的不断涌现以及引进,出现了过分注重交际教学的倾向,忽视了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尤其是在交际法的兴起,以及在Krashen和Chomsky等研究者理论的影响下,一些在实践教学中多年起主导作用的传统的口语教学方式以及对语言形式的教学一度被认为过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看似流畅了,但准确性却降低了。尤其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越来越难正确的运用所需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这同时也制约甚至阻碍了他们交际能力的发展。针对这样的问题,作者认为,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对语法和语言结构的训练,尤其是在面对英语口语初级学者的教学中,更是如此。英语教学在中国应该属于外语教学而不是第二语言教学,英语知识主要通过学习获得而非自然习得。对于英语口语教学来说,纯粹的只重交际的教学并不能使我们达到教学目的。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优秀的交际能力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作为基石。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夯实口语能力的基础,作者认为最有效的口语教学方法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进行反复操练,使初级学习者达到熟练且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口语表达并较少出现语法或结构错误的目的。因为口语的训练和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效果以及进行检验,作者开展实验的时间条件并不具备,因此,作者没有直接进行试验,而是引用了两个成功的口语教学案例,分析了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发现在两个案例中,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主要教学方法的采用,都非常符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两个案例最后的结果显示,学生们的口语水平尤其是在准确性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习者们在信心方面也有了明显提升。因此,这两个案例都有效地支持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针对英语初级学习者的口语课堂教学中,通过进行针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的结构联系,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口语学习能力,并为将来的交际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